剛剛過去的2023年,面對更加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服裝行業在爬坡過坎中勇毅前行,在攻堅克難中不懈奮進,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步入2024年,行業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身處變革浪潮中的服裝企業如何破浪前行,成為業界最為關心的話題。
“2023年,我國服裝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市場需求收縮,尤其是地緣政治沖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深刻影響著外貿發展,我國服裝出口壓力明顯加大。國內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在國家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措施落地顯效的推動下,消費需求逐漸釋放,服裝內銷市場持續回暖。”歲末年初,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狀況。
壓力中凸顯發展韌性
對于2023年的服裝行業發展,陳大鵬認為,我國服裝行業雖然呈現出降速運行的態勢,生產、效益、投資等主要運行指標仍未扭轉負增長,但已有明顯的邊際改善,行業經濟運行恢復基礎有所鞏固,推動行業平穩向好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將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3年11月,我國服裝行業有規模以上企業13643家,1-11月,服裝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3%,降幅比1-9月收窄0.5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10866.4億元,同比下降6%,利潤總額為527.9億元,同比下降4.8%,降幅分別比1-9月收窄2.1和2.4個百分點;營業利潤率為4.9%,比1-9月提高0.5個百分點;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3.4%,降幅比1-9月收窄1.3個百分點。
從國際市場來看,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3年1-11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452億美元。雖然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服裝出口規模下降,但對部分新興市場出口表現亮眼,出口市場結構加快調整。1-11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裝出口量同比增長2.1%,拉動我國服裝出口量增長0.6個百分點,其中對哈薩克斯坦出口量同比增長71.3%;我國對非洲服裝出口量同比增長14.8%,對俄羅斯的服裝出口量同比增長14.5%。
從國內市場銷售情況來看,隨著消費場景全面恢復,居民收入及消費信心逐步回升,帶動服裝行業內銷市場活力持續顯現,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11月,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零售額同比增長13.8%,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2%,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的零售額和零售量同比分別增長17.2%和9%。
“2023年行業一路走來的確不容易。”陳大鵬說,“產業、市場、消費等變革持續疊加,服裝行業面臨著較大的挑戰,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加大,尤其是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經營更為困難。”
陳大鵬表示,盡管行業和企業經濟運行嚴重承壓,但是我國服裝行業一大批企業迎難而上,抓基礎練內功,強化創新和轉型升級,推動服裝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特點。
在陳大鵬看來,盡管我國已經構建了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配套最完整的產業體系,特別是生產制造、新科技創新應用及商業模式變革等方面都形成了國際競爭優勢,但是,我國服裝行業在設計創意、產品開發、工藝技術、優質制造、精益化管理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企業和品牌需要圍繞核心競爭力去錘煉。
“融合時代科技優勢,形成產業系統化創新能力,才可能為創新發展,特別是打造世界級企業和品牌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陳大鵬說,在新的發展時期,產業由大到強的關鍵,就是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核心,全面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發展機遇大于挑戰
2023年,盡管行業發展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但是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服裝產業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正迎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紅利。
在陳大鵬看來,2023年以來,國家擴內需戰略的大力推動為市場拓展注入了動力,特別是國家對現代制造業及現代制造體系構建的重視,激發了企業發展的信心和活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將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重塑服裝行業的結構,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依托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基礎和產業資源積累,我國最有基礎和條件在全球服裝產業格局中構建起全新的、更具競爭力的新優勢。”陳大鵬說,消費升級和消費變革給產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了新發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我國消費者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對于具有中國文化主張的時尚認同和追求,也對行業的文化創意和品牌發展形成重要的價值支撐。
“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挑戰。”陳大鵬強調,“從國際市場看,一方面,全球市場增長乏力,給行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伴隨著全球產業格局調整步伐的加快,不斷加劇的競爭對行業國際化進程與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同時,我國正在進入到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階段,這對企業內部組織模式創新、機制創新以及價值創造方式的不斷變革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陳大鵬看來,服裝行業要把握全局、抓住機遇,構建符合產業自身條件與稟賦的發展方式,整合并創新產業資源,在快速變革的競爭環境中實現迭代式發展。
“一是加快數字化變革,在線上優化市場營銷及線上線下融合的同時,加大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數字化運營,特別是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和延伸,提升產業柔性化制造水平及資源配置和產業集成創新的能力,推動產業逐步實現智能化的生產、管理和運營,為產業構建更具競爭力的新優勢,積累新能量。二是順應消費市場個性化需求,進一步細化市場定位,積極構建與新時期市場相適應的品牌發展體系,尤其注重立足于國際文化大背景,加強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挖掘、融合和轉化。三是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以‘雙碳’目標為導向探索行業可持續發展。”陳大鵬說。
在陳大鵬看來,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基本建成服裝制造強國的基礎上,開啟并加快了服裝時尚強國的建設步伐。
陳大鵬強調,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產業強基工程,事關產業體系的基礎和能力。產業鏈現代化即是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通過新技術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應用,推動和催生著產業生產范式、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發生重大變革。企業創新力來自于基礎能力的提升,來自于科技創新的推動,更來自于產業體系現代化的支撐。如果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時尚強國建設就失去了基礎。時尚強國建設,必須構筑于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基礎之上。
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
“行業發展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消費信心建立也需要時間。在這種大背景下,2024年服裝行業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保持平穩向好的恢復態勢仍面臨諸多挑戰。”陳大鵬說。
陳大鵬介紹,按照國家對產業制造業發展全新導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2023年8月份發布《紡織服裝行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對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概念、目標、任務都做了明確,并提出7個具體行動方案,以推動產業在新發展時期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陳大鵬強調,服裝企業和品牌要遵循《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精神和方針,從目標消費群和細分市場出發,個性化地構建屬于自己的品牌系統和企業運行系統,強化核心能力培育,打造企業內生動力,這是企業和品牌持續發展、迎接未來最為切實的方法論,也是中國時尚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消費信心走弱以及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因素,仍制約著國際市場需求端改善。同時,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持續發生復雜變動,對我國服裝業國際貿易的開展帶來很大的挑戰。盡管國內經濟發展有望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特別是在外需收縮的背景下,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效益修復壓力有待改善,將持續考驗服裝行業發展韌性和風險應對能力。
對此,陳大鵬對服裝企業和品牌創新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改變發展觀,徹底告別浮躁發展觀,要更務實、更穩健,做優、做強、再做大。眼睛向內,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要做確定的自我。進一步回歸產業本質,更關注效率效益的提高和適應性的變化,注重精益化管理,走專精特新之路,不斷鍛造韌性。
二是要提升綜合能力,特別是要提升企業核心能力,要把科技、時尚、綠色更深入地內化到企業的運營之中,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力,文化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特別是要加快數字化轉型,進而推動敏捷柔性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從而帶來企業的轉型、蛻變和再造。
三是要適應新的商業邏輯。更深入地研究消費者和渠道的變化,從過去更關注競爭和模式轉向更關注消費者和產品,從過去的競爭導向轉向消費者導向和利益關聯方導向。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邏輯是共生、共享、共擔,通過利他而實現價值,并把企業價值、消費者價值與社會價值融為一體,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這個時代發展的硬道理,企業發展最終還是要回歸產業發展初心,回到企業和品牌自身素質和能力建設。企業無論是大而強、小而美,還是專精特新,都需要持續堅定地專注深耕,以專業的力量不斷迭代提升,堅守專業、創造極致,這是中國服裝產業新時代發展的底層邏輯,也是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價值躍遷的必經路徑。”陳大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