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紡織服裝行業興起之初就追隨紡織服裝行業,至今已近30年的越安服裝公司(công ty may Việt An)生產經理阮高方先生稱:從未感到這個行業像現在這樣艱難。
2020年,當疫情在中國爆發時,紡織行業因其固有的弱點而遭受了苦果:過于注重加工,而將原材料留給了國外供應鏈。當時越南89%的面料進口用于出口,其中55%來自這個擁有數十億人口的鄰國(中國)。原本運轉順暢的供應鏈,卻因為中國為抗擊疫情“封鎖”道路,原材料“堵塞”,突然徹底斷裂。
阮高方多年前就認識到這個“致命弱點”,但別無選擇。
如果原材料不是來自指定供應商,出口合作伙伴就拒絕接受加工貨物,包括膠水、里布、紐扣…… 結果,由于價格幾乎不可協商,利潤減少。企業想要盈利就必須“蠶食”勞動力成本。
越安服裝公司成立于1994年,在經濟歡迎第一波外國直接投資進入越南時“抓住”了機遇。正是從外國直接投資“客人”分享的訂單中,阮高方才有了在國內建立一家大型企業的雄心,就像韓國人和中國人所取得的成功一樣。
這一時期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目標之一就是為國內企業與“大鷹”一起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三十年后,盡管公司規模已超過1000名員工,但越安仍未找到擺脫紡織和服裝價值鏈最后位置的出路。
紡織行業利潤由高到低排列的三種主要生產方式包括:加工、買方提供投入(CMT);工廠可以主動采購原材料,生產,然后發貨(FOB);加工企業可以參與設計階段(ODM)。
30年來,阮高方的公司仍然沿用第一種方法——一直使用著訂購合作伙伴指定的材料,包括布料、膠水和紐扣,否則生產的貨物將被拒絕。據FPTS證券公司發布的對越南紡織服裝行業的深入研究顯示,這種方式僅帶來加工單價平均1-3%的利潤率,在整個價值鏈中是最低的。
阮高方的公司情況也不例外。越南約65%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采用CMT方式。FOB訂單——利潤更高一點的——數量占比30%;剩下的就是ODM——利潤最高的階段,但只占5%。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認為這是很荒謬,為什么我們必須從中國進口原料,越南也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制造,所以我們決定在國內購買原料。”越安的經理談到大約10年前他“違背”合作伙伴意愿的時候說過上述話語。他認為他們以建議的形式指定原材料的來源,所以只要不損失產品質量,他們仍然可以做靈活的供應商。
然而,這種魯莽的行為讓越安陷入了困境。遭到了品牌的投訴,貨物被退回,盡管據他說,里布的面料對產品質量沒有影響。此后,該公司繼續依賴合作伙伴指定的原材料。
從國外合作伙伴的角度,在一家時裝公司工作了5年的工廠經理黃靈女士解釋說,全球的品牌幾乎從不讓制造企業自由選擇原料供應商。
除了質量和價格這兩個強制性標準外,品牌還必須確保原材料供應企業不違反社會和環境責任,以避免風險。例如,美國在2021年禁止進口使用新疆棉花的服裝,因為它認為這里的勞動條件不符合標準。
“如果賦予工廠購買原材料的權利,品牌也必須知道他們的合作伙伴是誰,以便聘請獨立審核員做整體評估。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生產計劃是提前一年就制定好了的。”
由于無法擺脫裁剪和縫紉的束縛,去年年中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出現訂單危機,阮高方的公司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工廠蕭條,品牌逼價,利潤跌入谷底。
公司需要訂單來維持數千名工人的工作,所以必須承擔損失。沒有其他辦法,他不得不降低產品的單價,這意味著工人在同樣的收入下要做更多的工作。
利潤低,像越安這樣只習慣加工服裝的國內企業沒有積累足夠的現金流來應對市場沖擊,或進行再投資擴張。
紡織服裝出口成交額仍在穩步增長,但近10年來國內企業貢獻值并沒有明顯提升。紡織服裝出口額的60%以上屬于FDI,而國內企業僅占24%。在皮革和制鞋行業,FDI也占出口額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