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已經滲透到當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便利了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廢舊餐盒。人們都很關心,這些餐盒用完之后到哪里去了,會不會成為垃圾,或者造成塑料污染?在美團青山科技基金的支持下,來自東華大學的科學家們,創造性地提出把廢舊餐盒通過加工改性,制備得到了超細旦丙綸纖維,并做成了具備快干功能的面料和T恤。這條技術路線的打通,將為外賣餐盒提供一個具備較高價值的回收場景,從而避免相應的環境污染。
12月6日下午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一場由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美團青山科技基金聯合舉辦的成果發布會舉行,來自外賣平臺、塑料回收企業、面料加工企業、設計師和品牌方,以及材料科學家們,一起見證了“首款再生餐盒料制備低碳丙綸面料”的發布。這款面料被制成了具備速干功能的T恤進行展示,以此為契機,行業上下游專家還一起探討了未來可持續紡織面料的發展趨勢。
“當我們考慮外賣餐盒的出路時,聯想到20多年前,廢舊飲料瓶被做成了再生滌綸面料,于是我們就在想,用聚丙烯做的餐盒,廢舊回收之后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再生丙綸面料”,項目負責人、先進低維材料中心高分子碳中和平臺研究員李斌介紹到,“這個想法有了之后,我們很快做了驗證,結果顯示技術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還存在一些挑戰。負責項目具體實施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馬一春邀請了包括格林美、蒙泰高新、李寧以及英國翠豐等產業鏈的伙伴一起來開發。經過多方不懈努力,最終解決了再生餐盒料除雜、去味、紡絲以及面料生產等多個環節的技術難題,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絲-織布-衣服”的技術路線,實現了從外賣餐盒到快干T恤的循環利用。
“在給予再生餐盒料新的生命同時,這個項目也是為紡織面料行業提供了新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管理體系副總裁方為民先生提到,“我們為再生餐盒料進行了相應的第三方碳核算,結果顯示,與原生材料相比,減碳量可達73%,減碳效果非常明顯”。用再生餐盒料制備的丙綸面料,具備天生的低碳屬性,有望成為與再生滌綸并駕齊驅的可持續紡織面料,受到設計師和品牌商的青睞。
據行業統計,每年使用的外賣餐盒已經超過了100萬噸,目前回收之后主要用在一些較為低端的應用。提升餐盒回收之后的應用價值,將能夠大大提升廢舊餐盒的回收比例。“美團一直致力于推動外賣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廢舊餐盒能夠轉化為再生丙綸面料,為減少餐盒污染,為消費者創造新的體驗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是體現了‘以科技為引擎,共筑綠水青山’的優秀項目案例,”美團青山計劃項目總監田瑾女士分享道,“我們將繼續大力支持這樣的創新項目,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低碳環保是當今時代的發展主題,也是材料科學發展的新方向。我們高興地看到,學校與業界的專家們在‘高分子材料碳中和’領域,找到了很好的交叉創新點,結合學校的學科優勢,為行業提供了創新思路、創新方案以及創新產品。希望再生丙綸的成功推廣能夠帶動餐盒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動行業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希望我們產學研多方能深入合作,持續提升產業鏈的技術創新能力,推動技術進步與產品升級,為國家‘雙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東華大學副校長趙震談到。
會后恒田企業高級副總裁姜延慧、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管理體系副總裁方為民接受了NTMT紡織新材料的專訪。
姜總提到,應全球的整個環境變化和“3060”的國家要求,對于整個服裝業或者紡織業來說,低碳、可持續發展現在是一個熱潮,不論是從木材到紗線的應用,還是用廢舊物的一些可持續利用,低碳丙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材料兼具可持續性和功能性,它由回收餐盒料制成,吸濕排汗作用明顯,在一些運動裝或者外套的應用上面,具有先天的一些優勢。
德國萊茵TUV是進入國內的第一批境外認證檢測機構,方總談到,紡織行業的產品設計逐漸向低碳環保方向看齊,許多企業開始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針對這些,萊茵TUV推出了兩類認證標準,一類是通用的標準,比如組織運營的碳足跡、產品碳足跡和碳足跡碳排放的信息披露等;另一類是專門針對紡織品行業,比如涉及循環經濟物料回收等的GRS認證和零碳廢料紡織品物料評估等的ZDHC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