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紡機企業感受到的市場上揚是否能夠為2023年畫上完美的結束符?在持續波動的行業運行數據中紡機企業可以如何挖掘市場機會?海外市場拓展是否會有新的機遇和挑戰?紡機行業的2024,值得期待的嗎?
12月5日,2024年度全國紡織機械行業生產經營工作座談會及印染機械分會2023年會在廣東佛山召開。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副會長劉松、趙曉剛,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會長林琳、中國紡聯國際貿易辦公室副主任劉耀中等相關行業領導、嘉賓以及來自全國的紡機行業企業代表出席會議。會議就當前紡織及紡機行業發展宏觀環境、運行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信息進行了分析和交流。
宏觀形勢分析
顧平在大會致辭中分別就行業當前面臨的形勢、行業兩個重要展會的些思考,以及當前行業應該注意到的現象進行了交流。
顧平表示,中國GDP增長從“十二五”期間的超過7%,到“十三五”期間的約6%,再到目前的5%左右,經濟發展增速放緩趨勢明顯。與此同時,包括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外部環境越發復雜,國內包括房地產問題,以及三年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等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對行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顧平表示,雖然行業發展面對著很多挑戰,但作為市場化很早的行業,活力和優勢仍然明顯,只要信心在,整個行業仍會行穩致遠。
圍繞2023年兩個紡機行業重要展會的感受,顧平表示,雖然受到了一系列沖擊,但亞洲以及中國紡織業為全球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前,中國紡織制造能力與貿易規模已穩居世界首位,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總量的比重達到了50%,化纖產量占全球的70%。2022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到了3410億美元,占全球比重超過了36%。從行業發展狀況看,在創新發展驅動下,紡機需求重心仍在中國和亞洲,這也是全球紡機企業給與更多重視的原因。剛剛結束的國際紡織機械展,國內外展商的產品技術上了很大的臺階,有很多創新的產品,包括各個工序的新設備技術和整個產業鏈的新方案。頭部企業努力做強,小企業著力做精做細特點明顯。與此同時,海外展商包括在米蘭展進行展示的樣機,在國內也展出了,表現出了他們對中國和亞洲市場的重視。
顧平在發言中也提示行業企業需要關注的現象。首先,在米蘭展中,我們看到國內設備創新水平已經與國際水平接近,但仍有一些以往不常出現在人們視線的優秀企業,比如土耳其的印染設備企業,放眼全球化市場,國內企業的對手很強。其次,不管紡織還是紡機,規模化發展特征明顯,由此也帶來了國內外市場的嚴重內卷,這是需要企業給與關注的影響行業能否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第三,需求帶動下的紡機產品創新發展問題。第四,目前,行業企業正圍繞“雙循環”加速海外市場拓展,如何將更優秀的國產設備技術推向海外,提升國產設備形象是行業和企業的責任。
展望未來,行業仍會面對更多挑戰,顧平希望業界企業能夠立足自身特點,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價值,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好支撐。
劉松分享了2023年前三季度紡機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行業主要經濟運行指標持續處于小幅下降區間,出口承壓明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9月,規上紡機企業同比減少1.12%。從各細分領域銷售情況看,織造機械總體增長,紡紗和針織機械相對平穩,化纖、非織造、印染機械銷量下滑。盡管整體指標處于小幅下降區間,但部分行業龍頭的經營情況表現較好,行業的集中度在上升,優勢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
據海關統計,2023年1-9月我國紡織機械進出口累計總額為56.35億美元,同比減少15.54%。其中:紡織機械進口22.53億美元,同比減少10.36%;出口33.82億美元,同比減少18.67%。
談及重點企業經營情況,劉松表示,通過協會對行業100多家重點企業的跟蹤調查情況看,企業經營承壓明顯。2023年前三季度,48.6%的企業訂單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海外市場情況遜于國內,僅有19.6%的企業國外訂單好于去年同期。
劉松還談到近五年紡機進出口相關情況,他表示,近5年,全球紡機進口總金額約958億美元,全球紡機進口市場排名依次是:中國、印度、土耳其、越南、美國、孟加拉、烏茲別克斯坦、德國、巴基斯坦、意大利、印度尼西亞。近五年,我國紡機出口累計金額超過223億美元,穩居第一,2022年占比達到了27%。
談及未來市場,劉松表示除日本以外,主要紡機設備生產國家和地區今年以來出口整體有所下降。但依托國內市場韌性,我國紡機行業的運行依然得到有力的支撐。在未來紡織行業綠色、循環、數字化 的發展方向中,要抓住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機遇。國內市場在國內區域轉移及技術升級大潮中,仍然有較大市場空間。海外市場今年受全球需求不振的影響暫時回落,但長期來看仍是國產紡機未來的增長點。
“中國是全球第一的紡織出口大國,我國紡織品服裝全球出口領先地位保持穩固,近三十多年來經歷了快速增長期、穩步增長期、穩定平臺期三大發展階段,行業韌性得到了充分施展。”劉耀中分享中國紡織業國際貿易形勢及重點關注時談到。
中國紡織行業出口市場更加多元化,東盟已經變成了我國紡織行業第一大出口市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RCEP成員國家出口持續增長。出口產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織物的競爭力在穩步提升,紡織制成品比如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甚至又創歷史新高。劉耀中提到,盡管我們處在經濟下行期,但紡織行業可持續強,活力依舊,“蛋糕”不會一直萎縮下去,大家要有信心。紡織行業一直是我國貿易順差的重要貢獻力。過去三年,外貿出口對行業穩定發展起到重要支撐,甚至對國家穩外貿穩經濟提供了有效助力。
去年四季度以來,紡織行業感受到的寒意明顯,全球市場普遍需求趨弱,增長乏力,但仍需要企業沉著應對,適應變化。2024年甚至以后更長一段時間,我們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其一、全球經濟衰退及購買力下滑。其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貿易環境較為嚴峻。UFLPA的現實挑戰,沖擊是極為猛烈和殘酷的,國際品牌壓力傳導到幾乎所有企業。棉紡產業鏈面臨巨大的客戶與訂單流失壓力,直接出口與間接出口都面臨巨大風險,甚至延申到五眼聯盟、G7甚至OECD大部分成員。其三、國際供應鏈競爭加劇。不完全是價格決定供需,供應鏈效率與安全并重,甚至安全大于效率。
劉耀中指出,行業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諸多積極因素:內銷市場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持續加深;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紡織行業外貿出口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正在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中國已經與29個國際和地區簽署22個自貿協定,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占比超35%。
談到對2024年的預期,劉耀中表示,總需求情況不好,但不會更糟糕;全行業的分化持續加速,尋找新的產品及渠道增長更為關鍵;地緣政治沖突常在,供應鏈繼續調整。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去適應壓力和環境變化。
趙曉剛就紡機協會展會及海外市場推廣活動做了介紹。在談到剛結束的國際紡織機械展工作時,他提到,此次展會共有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家展商參展,展出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紡紗機械參展企業數量在參展企業總量的占比達25.9%,染整機械企業數量占比為19.6%,織造機械企業數量占比為17.6%,以上三大板塊參展企業數量位居前三,與往屆基本相同,這也與當前行業細分情況基本一致。
從參展目的實現滿意度調查情況來看,在客戶關系維系、新市場拓展、展期達成銷售和成交、公司產品展示/品牌推廣、市場/競爭調研等方面,本屆展會滿意度均較往屆有較大提升。對國內外觀眾數量及質量的滿意度遠高于上屆展會,甚至超出往屆最高水平。
本屆展會接待專業觀眾超10萬人次,有13%來自海外10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來自印度、韓國、孟加拉、伊朗等國家和地區的觀眾人數位居前列。從對專業觀眾的調研情況來看,纖維/紗線制造商占比達到24.7%,紡機制造商占比20%,面料制造商占比17%。觀眾參觀目的實現滿意度調查涉及的了解總體市場潮流/技術革新、實際采購/投資等各項指標均較為理想,觀眾滿意度提高的同時也對產業鏈協同高質量發展有了更高信心和期待。特別是伊朗、俄羅斯、土耳其包括巴西等國家的專業觀眾,均突破往屆展會的最高水平,彰顯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對紡織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此外,本屆展會現場共處理知識產權侵權投訴19起,以保護原創技術,維護良好市場競爭秩序。
趙曉剛提到,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正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引領變革、促進創新、暢通商貿、共享機遇的平臺作用,未來這一平臺將持續為全球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2024年10月14-18日將繼續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報名截止時間為2024年3月13日。
細分領域運行
會上,紡機協會各個產業部分別就紡紗、織造、針織、印染、化纖及非織造布機械市場情況進行了分析。
中國紡機協會副秘書長位迎光就紡紗機械市場情況進行了分析。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環錠紡存量整體趨于平穩上升,國內呈緩慢下降趨勢。2022年全球環錠紡存量23424萬錠,其中,國內環錠紡存量8715萬錠。全球轉杯紡存量以及噴氣渦流紡存量均呈整體上升態勢。2022年全球轉杯紡存量961萬頭,中國存量412萬頭。2021年全球渦流紡存量51.8萬錠,中國存量29.2萬錠。據紡機協會對國內重點企業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高速梳棉機、并條機、粗紗機、轉杯紡紗機、自動絡筒機、短纖倍捻機等產品銷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精梳機和棉紡細紗機的銷售實現了同比5.4%和3.1%的增長,集聚紡裝置銷售則實現了同比10.3%的增長。
據海關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紡紗機械類主機進口總金額約3.96億美元,同比減少16.47%,出口約4.9億美元,同比減少31.7%;紡紗類器材、專備件和輔助裝置類進口總金額1.8億美元,同比減少19.6%,出口約2.16億美元,同比減少9.38%。此外,她還對2018-2022年紡紗機械主要出口國家的占比情況進行了分析。2022年,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的紡紗設備在該國紡紗機械進口總量的占比為45%,這一數據在越南為56.1%,在土耳其為24.1%,在印度為33.6%,在孟加拉為43.6%,在烏茲別克斯坦為34.2%,在印度尼西亞為43.9%。
就紡紗機械未來發展趨勢,位迎光表示仍將延續高速、高效、節能、降耗;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紡紗技術以及綠色、再生纖維的加工等方面發展。
“今年前三季度織造機械產銷量穩步提升,外貿出口情況好于預期。”中國紡機協會產業二部副主任廖亮指出織造機械向好形勢源于三大方面:其一織物風格變化對織造設備的需求恢復向好;其二新疆、河南、安徽等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織造機械的銷量起到支撐作用,特別是新疆,在產業鏈延申的機遇下,近年來保持了穩步增長;其三印度、孟加拉出口市場穩步提升,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市場需求增加。
根據海關數據統計,今年1-9月進口的高速劍桿織機、噴氣織機、噴水織機均呈下降趨勢,數量同比減少44.27%、30.05%、58.91%。出口方面,劍桿織機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7.76%、金額同比減少16.65%;噴氣織機出口數量同比增加71.75%,金額同比增加83.40%;噴水織機出口數量同比增加2.44%,金額同比減少2.23%。
根據國別來看無梭織機的出口情況,中國無梭織機主要出口前五位的國家為印度、越南、孟加拉、烏茲別克、印尼;比利時無梭織機的主要出口國家為土耳其、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日本無梭織機的主要出口國家為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土耳其等;意大利無梭織機主要出口國家為土耳其、印度、中國、烏茲別克等;德國無梭織機主要出口國家為中國、土耳其、印度、烏茲別克等;值得關注的是,比利時、日本、意大利的無梭織機出口印度的金額在逐步超過出口至中國的金額。
廖亮指出,未來市場不可預測,需要企業積極作為,主動應變。
“在設備更新換代及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的大背景下,針織機械行業總體實現了平穩運行。”中國紡機協會產業三部主任邵洪在針織機械市場情況分析時表示,2023年前三季度,圓緯機銷量同比持平,但利潤下滑明顯,出口降幅較大,傳統出口重點市場中,出口印度、印尼同比增加,越南、土耳其、孟加拉等市場有所下降。橫機行業前三季度回升向好,下游用戶購機需求有所復蘇,尤其是更高性價比的“直雙”電腦橫機帶動了部分更新換代,此外,國產全成型電腦橫機已形成批量銷售。橫機海外市場受全球經濟不穩定影響,出口降幅明顯,如孟加拉同比降幅較大。經編機行業各細分機型表現不同,絨類家紡、鞋材等產品的需求使得雙針床經編機銷量有所增長;高速經編機由于經編彈力織物應用領域的拓展,小眾產品兩梳特里科經編機較好的行情持續了一段時期,但多梳高速特里科經編機市場需求持續放緩;花邊機市場疲軟;多軸向經編機需求回落。經編機出口略有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