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稱,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9月14日,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提到,歐盟委員會對外公布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過渡期實施細則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一直持續到2025年底。正式關稅將由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實施。該細則說明了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貨物進口商涉及的義務,以及計算進口貨物生產過程中釋放溫室氣體數量的過渡方法。
什么是碳關稅?
碳關稅是一個邊境措施,核心是產品的碳含量。碳關稅學名又稱碳邊境調節機制,英文簡稱CBAM,該機制是指某些商品在生產時會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商品進入歐盟關境時,需要向歐盟額外支付一筆款項,其數額與商品制造時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相關。
碳關稅影響下或將對多行業造成沖擊
其實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機器和車輛、化學品和其他制成品在雙方進出口中都占主導地位,碳關稅的實施也將對我國化工行業造成重大影響。根據2022年中國主要化工細分領域出口金額的數據來看,2022年我國出口至歐盟的有機化工品金額占比達到了20%以上。
如果歐盟對這類產品征收“碳關稅”,將對我國化工行業產生重大影響,推高我國化工行業出口成本,加劇基礎大宗化工產品的市場競爭,使得化工行業出口貿易面臨更大挑戰。
對于塑料制品出口企業來說,這必然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削弱產品競爭能力,甚至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還將被淘汰。塑料制品企業的淘汰,屆時上游企業的訂單量勢必會受到影響。歐盟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塑料制品出口企業未來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應當盡快妥善應對“碳關稅”,最大限度降低其產生的不利影響,以確保企業能夠長久穩定發展。
對紡織企業的影響
目前紡織行業并未包含在歐盟碳市場覆蓋的29種排放活動行業內,因此不會被征收碳關稅,這是由于碳市場本質是促進減排的政策工具,各國碳市場都采取“抓大放小”的思路,權衡制度成本與收效,最先著手于碳排放的主要貢獻源,如電力部門和能源密集型的基礎原材料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紡織行業雖然未納入碳市場,但并不意味著紡織行業不需要進行碳減排。在生產及后續使用和事實上,歐盟正在開發針對不同行業的專門性“綠色貿易工具”,并將在未來的貿易中投入使用。
2022年3月,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及《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條例》,其中介紹了歐盟為促進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將采取的三個關鍵舉措:引入強制性生態設計要求、應對微塑料污染及推出并規范數字產品標簽。
另外還強調了對于生物基材料、再生材料在價值鏈中的應用要求,數字產品護照和強制性生產者責任延伸計劃等。這些國際政策作為紡織行業未來的動向趨勢,為出口貿易帶來了新挑戰,需要國內紡織企業提前布局考慮。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化,社會對于企業在CSR(企業社會責任)與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披露要求逐漸提高,企業的能耗、廢棄物管理、污染控制、社會管理等指標也成為投資者考量的重要因素。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等國際ESG評級機構的數據庫中也將紡織行業作為一個重要領域涵蓋其中。紡織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制度要求生產企業對其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此制度督促生產企業有意識地選擇材料和制定回收工作計劃,避免生產者在環保事業中成為“旁觀者”。我國也推出了《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從污染、資源、氣候變化三方面強調了紡織企業的環境責任,指出要“以最小化企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目標,要求減少污染,節約資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確保企業與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各國際時尚品牌也紛紛做出了環保承諾。2020年,包括Chanel、Hermès、 Giorgio Armani、Burberry、 Nike在內的全球32家知名時尚企業共同簽署了《時尚公約(Fashion Pact)》,共同推動時尚和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公約》包含減緩氣候變化趨勢、恢復物種多樣性、海洋保護三大主題,各締約方均承諾到2030年在企業的日常運營中使用 100% 的可再生能源。此外,其他國際時尚品牌也各自推出了可持續發展計劃,“綠色”已成為時尚行業的主流色,為全面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中國的時尚企業也應與國際接軌,在環保事業上體現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四分之一的財富全球 500 強公司已公開承諾,他們正在或將在 2030 年實現碳中和。紡織行業目前雖然未納入碳市場,但并不意味著紡織行業不需要進行碳減排。
碳中和是場馬拉松,綠色國際貿易壁壘可能會成為長期趨勢,中國要加入全球化就得尊重規則,不管是開發減碳甚至是負碳可持續的產品,做好“碳足跡”追溯,提升企業“透明度”,還是改進綠色生產工藝,都要提前布局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