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纖維素纖維采用可再生木材為原料,是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的。”“利用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女裝從服裝設計開始,一直到交到客戶手里,最快只需兩個工作日。”在近日柯橋舉行的第六屆世界布商大會全球知名企業圓桌會議上,蘭精集團執行副總裁弗洛里安·赫布蘭德納、深圳市贏家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贏家服飾”)創始人陳靈梅等多位國內外知名紡織行業專家和企業家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探討產業在全新發展時期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的熱點話題。
綠色循環是無盡的話題
“有的顧客買了一件衣服可以穿20年之久,我覺得這非常好,這是一種可持續的行為模式,鼓勵這種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立達(中國)紡織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本石認為,“綠色”“循環”是紡織行業說不完的話題。
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循環經濟正在成為產業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歐盟在今年6月通過《關于歐盟可持續和循環紡織品戰略》決議,要求2030年進入歐盟市場的紡織品都要耐用且可回收。古琦推出了由75%的植物原材料制成的非動物材質Horsebit1955手袋,浙江佳人新材料構建了從“衣服到衣服”的閉環綠色循環體系。
目前,全球廢棄紡織品完全循環利用率還不到1%,其中棉、麻等天然纖維的回收再利用是循環可持續工序的痛點和難點。胡本石表示,棉纖維回收后纖維平均長度僅為10毫米,對紡紗工序是巨大的挑戰,只能用轉杯紡生產低端粗紡產品,這相對于高昂的回收成本是不可持續的。作為紡紗設備生產商,立達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精梳機、紡紗機等設備對回收棉纖維的加工能力,使下游客戶能夠通過環錠紡等精紡工序生產高質量的回收棉產品,使用回收棉的比例可高達50%。
福建新華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文表示,公司每年光伏發電量2000多萬度,相當于節約標煤6490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7730噸、二氧化硫5.5噸、氮氧化物5.2噸左右。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杰克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阮積祥表示,光伏發電的成本會從0.18元/度降到0.05元/度,遠遠低于煤炭,未來光伏能源最有效的運用是儲能,儲能最重要的技術是控制器技術,這也是縫紉設備的核心技術。作為縫紉設備生產商,杰克科技從去年開始進入工商業儲能賽道,為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印染、紡紗等用電量大的企業提供高效的綠電運用。
孫瑞哲表示,綠色價值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正在成為綠色資產。柯橋作為中國具有1/3印染能力的地區,一定要把綠色資產作為寶貴資產,把綠色金融用足,給企業賦能,把握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話語權。
數字化是時代的議題
孫瑞哲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深刻地改變著產業創新范式、業務流程和商業模式。更加智能的時代,并不僅僅意味著智能用于研發設計和整個生產鏈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還應該思考在紡織行業一些特定的勞動密集、比較復雜的工序中采用機器換人,實現行業另一方向的數字化突破。
數字孿生技術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實體生產硬件在計算機軟件上建模,仿真現實生產應用的過程。歐瑞康紡織有限兩合公司副總裁安德烈·維森伯格表示,數字化的目的是不斷滿足顧客對紡織產品新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旅程。歐瑞康有一個每天生產15000噸聚酯纖維的工廠,擁有100多年的聚合物制造經驗和先進技術,立足自身的特點,通過近幾年的探索,歐瑞康選擇了數字孿生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方向,客戶可以通過屏幕,看到這些經驗和技術,了解產品的附加值,一起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阮積祥表示,作為縫制設備生產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通過幫助服裝企業實現數字化來實現的。杰克科技經過兩年的研發,完成了服裝生產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首先,將縫制設備所有軟件模塊化,形成了數據平臺,服裝生產人員只需通過面料拖拉拽的方式就可以和縫紉機形成連接,使服裝縫制的過程標準化、簡單化;其次,通過控制器和軟件有效融合形成的數字系統,實現一件服裝從設計、裁剪、縫制、倉儲等內部環節的智能閉環生產。今年,公司在國內已經做了200家這樣的服裝智能工廠,未來將進一步向國際市場推廣。
陳靈梅表示,贏家服飾通過6年的努力,完成了服裝閉環生產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生產效率提高了15%,管理效率提高了33%,服裝個性化定制從設計到交到客戶手里最多只需7個工作日,不僅質量好,而且準交率達到了96%以上。
紹興市柯橋區委書記陳豪表示,聚焦數字賦能,柯橋率先開發了“織造印染產業大腦”“治理工程師”等數字應用,投資建設了現代紡織技術創造中心,引進全球紡織高端人才團隊,推進紡織企業和技術創新中心合作攻關,打造國際一流的紡織技術創新策源地,重塑紡織行業發展新動能。
選擇是永恒的主題
“選擇甚至比努力還要重要。面對當今紡織業的形勢,我們應該做什么選擇?”孫瑞哲說:“要以局部的慢來成就全局的快,以技藝的智成就創新的勇,以融合的力成就平臺的勢,以仁德的義成就長遠的利。我們要用共同的智慧,找到解決之道,做出我們的選擇。”
意大利對華友好協會主席伊雷妮·皮韋蒂的選擇是“責任”和“質量”。她表示,紡織行業有責任保護地球,探索一種更包容性的、更綠色的增長模式,在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方面投入更多的責任擔當。同時,紡織行業要重視質量,質量代表著尊重,不僅要體現在產品從生產到市場整個的價值鏈里,也要體現在國際交流、合作共贏的關系中,更是時尚產業和傳統文化發展的根基,是人類共享的價值。
面對服裝行業勞動力密集和庫存積壓的瓶頸和痛點,陳靈梅有過兩次選擇。她表示,贏家服飾總部本來在深圳,為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2014年在贛州于都縣開辦了3000多人的大廠,2018年贏家服飾成立智能制造項目部。
“通過這個論壇交流,我決心選擇進入服裝拆解領域。” 阮積祥表示:“服裝拆解業還沒有實現自動化,全部是靠人工拆解,這是服裝循環再利用的瓶頸。杰克科技要利用生產縫紉機的技術經驗,逆向開發,研發服裝拆解設備,實現服裝的全自動拆解,為服裝的循環利用作貢獻。”
面對未來,紡織企業要做怎樣的選擇?
孫瑞哲表示,一是堅持長期主義,要做有恒心、有耐心的企業。制造業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基石,要堅守制造,圍繞制造本身實現創新。在科技創新與應用轉化中提升制造能力與水平;二是堅持與時俱進,做有前沿意識的企業。三是堅持責任發展,做有價值主張的企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看到產業的關聯性、互補性、兼容性,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