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甚至更早之前,我國紡織行業就積極建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相關產業的溝通交流,尋求全產業鏈的合作共贏。一批產業合作項目“落地開花”,在“一帶一路”上不斷“織”出更多美麗錦繡。
一、投建園區孵化產業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國。近年來,該國把紡織服裝業作為重要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振興計劃,包括擴大出口、完善產業鏈等,使該國紡織服裝業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中國紡織企業投資。
利達服飾是埃塞俄比亞最大的牛仔褲生產企業,從棉花、線、紗、牛仔布到牛仔褲全產業鏈都設立在“東方工業園”這一產業園區,大大促進了當地就業。同時,其源頭材料棉花在埃塞俄比亞本土采購,破解了因外匯緊缺進口材料難的問題。
沿亞的斯亞貝巴—阿達瑪高速公路驅車向東南方行駛約16公里,“東方工業園”的巨幅招牌映入眼簾。園區內一排排的廠房排列整齊,運送原材料和產品的卡車穿行其中。該園由中國民營企業創辦,是埃塞俄比亞的第一個工業園,協議規劃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已全部落成。
東方工業園董事盧其忠介紹,園區目前入駐企業超過140家,涉及建材、鞋帽、紡織服裝、汽車組裝和金屬加工等行業,共有員工總數約2.4萬人,其中中方人員約1200人,其余都是本地員工,70%至80%是女工。
2007年6月,東方工業園被埃塞俄比亞政府列為該國“工業發展計劃中重要的優先項目”。該園的建設和發展為《埃塞俄比亞工業園法》的推進實施提供了切實的參考依據,同時促進了埃塞俄比亞相關土地法規的調整。埃塞俄比亞投資委員會主任萊利斯表示,東方工業園為埃塞吸引了大量投資。“這推動了埃塞俄比亞的經濟發展,并為我們的人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不僅是利達服飾和東方工業園。多年來,無錫一棉、陽光集團、金茂集團等企業在埃塞俄比亞陸續建成投產紡織項目,在非洲大陸形成了“無錫紡織服裝產業集聚”。
除了埃塞俄比亞,在毛里求斯、尼日利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都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園區的身影。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70億美元,是非洲第4大投資來源國,目前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有3000余家。
在柬埔寨,江蘇紅豆集團聯合中柬企業共同開發建設的西港特區,在滿足自身境外設廠需要的同時,吸引中外企業入駐,為走出去企業搭建集群式投資貿易平臺。經過從2008年始建以來的多年建設,西港特區從一個無水、無電、無路、無網的荒灘,發展成為如今擁有來自中國、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的175家企業、創造就業崗位近3萬個的國際化標準工業園區。
二、先進技術落地生花
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絢爛的花朵從山坳里盛開,一路鋪向遠方。
由于光熱條件良好,哈特隆州一直是塔吉克斯坦長絨棉的重要產區。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成立了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和中泰(丹加拉)紡織公司,并建成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產業部門最全的示范性園區——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從棉花種植、皮面加工,到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產業園不僅帶動了塔吉克斯坦棉花種植技術的提高和產業模式的發展,還助力塔吉克斯坦工業化發展。
在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的農場里,10萬畝棉田一望無際。棉田上覆蓋著具有保溫作用的地膜,地膜下面是數萬米的滴灌管道,從播種、覆膜、鋪管、滴水施肥到最后的采摘,全部都是機械化管理。公司總經理王利江說:“塔吉克斯坦擁有優質的自然資源,我們將國內‘矮、密、早、勻’的先進棉花種植技術引進到這里,推動了塔吉克斯坦農業現代化進程。”
在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三期成衣車間,人們很難不被眼前的制衣場景震撼:幾百臺整齊排列的縫紉機操作臺前,女工們嫻熟地進行裁剪和縫制,隆隆機聲中,彩色的棉布很快變成一件件長袖上衣。紡織車間雖然有上百臺機器在工作,但是工人數量屈指可數。產業園董事長陳旺介紹,產業園使用的是國際一流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此前塔吉克斯坦的棉花加工量不到全國棉花產量的10%,產業園的成立,把棉花加工量占比提升到現在的15%-20%。”一期紡織車間保全班長陶黑勒表示,這些加工出來的純棉紗線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準,90%以上都銷往海外市場,為塔吉克斯坦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外匯收入。
“我們與中國企業保持著緊密聯系,也正在與勞動部門加強合作,為企業提供更高素質的勞動力。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我們紡織業的樣板企業。”塔吉克斯坦工業部輕工業司司長阿克瑪爾·沙里波夫說,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對國家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和貿易出口具有重大意義,已成為塔吉克斯坦出口創匯第一大戶,“產業園為塔吉克斯坦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也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豐富經驗”。
三、積極“出海”實現共贏
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紡織企業近年來率先出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浙江紹興,紡織貿易最為集中的地方便是中國輕紡城市場。近年來,柯橋紡織業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紡企產能過剩、環保改革壓力等諸多困境。目前,柯橋商戶們在外貿方面著力開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如印尼、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努力實現逆勢增長。
談到這10年來柯橋紡織業在出海“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中的顯著變化時,冠盈紡織負責人表示:“身邊越來越多人去東南亞,尤其是孟加拉、越南等國家開廠,也都取得較好結果”。依喜歐紡織負責人表示:“我們從跨境電商開始創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外貿易越來越規范”。永豐負責人表示:“外商對產品質量、產品更新速度等方面要求都在提升,有些外商對生產廠家要求也很高,從環保到設備都有技術證書認證要求,所以我們也順應要求對各方面升級”。
在江蘇鹽城東臺頭灶鎮工業園區,江蘇潤云紡織科技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從最初的200臺織機滾動發展,采用行業領先工藝,創優獨樹一幟的精細管理,把單一產品做到極致,把規模優勢做到充分。歷經6年,成為全球優質化纖面料滌塔夫產量最大企業,日產滌塔夫達200萬米,銷往非洲、南北美、東亞等地區40多個國家,今年初又打開歐洲市場。
“近些年,中東和非洲市場喜歡無縫、貼膠等新型款式的產品,公司也在不斷適應市場變化調整產品生產。”廣東汕頭市金泰針織實業有限公司經理張偉林說,最初中國紡織服裝制品進入中東市場時,以“質優價廉”的特點吸引消費者。隨著市場競爭增強,現在的企業更加注重品牌、質量、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