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全球非美元貨幣出現了一波集體貶值的浪潮,像我國的人民幣、俄羅斯的盧布,還有日元,都是過去一段時間相對比較堅挺的貨幣,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貶值。
這些貨幣貶值的背后,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美元的強勢升值。
非美元貨幣紛紛貶值
首先是人民幣。8月15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度雙雙走低,最低分別觸及7.2899、7.3110,創下了2022年11月以來的低位。
其中,離岸人民幣對美元跌破7.31關口,貶值幅度為0.4781%;在岸人民幣報收7.2872,貶值幅度為0.3692%。
雖然人民幣已經貶值到了去年11月以來的低位,但人民幣在全球重要國家的貨幣中,還算是相對堅挺的,畢竟我們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還是無人能撼動的。
更慘的是俄羅斯的盧布。盧布今年匯率的變動,在所有重要國家的貨幣中,如果按照最慘排名的話,絕對可以占到前3名。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后,盧布曾出現了短期內的劇烈貶值,一度貶值到130盧布兌1美元的低位,直到其發布盧布結算令,盧布才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盧布結算令的功勞。
但是近期,盧布結算令好像也失效了,盧布出現了快速的貶值,一度貶值突破100整數關口,達到101盧布兌換1美元。如果以2022年12月1日為起點,盧布對美元的匯率已經貶值超過60%。
再來看看日本。日元也是全球僅次于美元、歐元和英鎊的國際貨幣,但日元近期也出現了大幅貶值,而且貶值到了2022年9月,日本正式干預日元匯率的水平。
這等于是說,1年來,日本央行的干預基本上算是白折騰了,一年過去了,日元又回到了日本央行干預的起點。
甚至在上周二,日元兌換美元一度跌至145.87的新低。2022年9月22日,當時145.90日元兌換1美元,成功擊破了日本央行的底線。
原因為何?
這么多國家的貨幣貶值,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美元的走強。
近期美元指數不斷走高,隔夜沖上了103的高位,這已經是美元指數連續第四周收漲,10年期美債收益率更是逼近4.2%的高位。美元的走強,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美國經濟呈現較高的韌性,打破了市場對美聯儲大幅加息令美國經濟快速衰退的預期,引發投資機構轉而力挺美元;
二是美聯儲加息。美聯儲7月份選擇再次加息,同樣是超出市場預期,這表明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仍將保持增長,同時美國當前的利率已經高達5%左右,高于很多國家的水平,這也加劇了資金向美國的流動;
三是近期美國經濟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吸引全球資本紛紛轉投美國資產開展避險投資。
新興市場國家“自救術”
面對美元逆勢大幅反彈,不同新興市場國家“反應不一”。
8月2日,巴西央行決定將基準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13.25%。這是巴西央行過去三年以來首次降息。
兩周后,俄羅斯央行則毅然決定大幅加息350個基點以捍衛盧布匯率穩定。
日本則被迫采取干預措施,買入了價值195億美元的日元,成為24年來,日本央行首次通過買入日元來干預匯率。可見,145這個點位是日本央行的政策底線。
俄羅斯經濟學家亞歷山大∙洛謝夫表示,若美元強勢反彈行情延續導致更多新興市場國家感到資本流出壓力加大,當地政府也可能很快啟動臨時性資本管制措施以留存更多美元,優先避免主權債務兌付風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