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作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部署,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和核心。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大力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骨干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工業是立國之本,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作為主要物質生產部門,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我國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3%,近10年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4%,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我國之所以能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能有效應對大風大浪、贏得戰略主動,從產業發展角度看,工業起到了骨干支撐作用。
工業的現代化水平決定了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工業是科技創新主戰場,是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豐富、創新應用最集中的領域,其創新水平直接關系到產業體系創新水平。工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先進技術、原料、裝備和生產模式,對農業、服務業等其他領域創新發展也形成強大帶動效應。工業是能源資源消耗的主要部門,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費量占比三分之二左右,是實現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
工業是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基石。工業興衰是大國興衰的關鍵因素,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為后發國家實現趕超提供重大契機,也有一些國家,由于放松了對工業發展的堅持,陷入經濟增長緩慢、收入提升停滯的“中等收入陷阱”。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催生很多新產業新賽道,使產業體系發生系統性重構,誰能占得先機,誰就能乘勢而上,增強國際競爭力。必須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加快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