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鄭棉期貨價格在外盤站穩80美分以后迅速上漲,并且連續幾日站穩了17000元/噸關口之上,17日卻大幅回調,給追高的投資者一擊。
在美國農業部7月份報告中,全球棉花產量略微上調,消費量卻調降較多,供給再次大于消費,市場確實不缺棉花。目前,國內棉花下游紡紗虧損面擴大,坯布環節利潤微薄,如果以“需求決定價格”角度來看棉價,將會完全看錯行情。如果以“供給決定價格”角度分析棉價,也難以解釋去年5月份以來大幅下跌行情。因此在不同時期,多角度、多維度分析供求關系,將有助于分析未來價格走勢。
全球消費回升價格逐步走高
以USDA月度供需平衡表中消費量為參考數據,全球棉花消費在2022年4月份就開始被調降,報告公布時ICE棉花價格在133美分左右,而國際棉價卻并不理會,繼續上漲,當5月份需求數據再次被調低時,ICE棉花對應價格已經飆升到150美分。此階段鄭棉價格在4月份21000元/噸左右沖擊22000元/噸后回落到21300元/噸,漲幅明顯小于外盤,似乎已經意識到需求減弱的壓力。
隨后,當美國農業部持續調低全球棉花消費量,直到2023年4月份才停止,ICE棉花價格在4月份一直保持在84美分以下,但2022年11月份的低點并未再被刷新,需求減弱確實打壓了國際棉花價格。反觀國內棉花,在去年11月份見底以來,價格一路震蕩上漲,已經提前于USDA調整消費量的時間段。當5月份美國農業部調高棉花消費量時,國內價格已經接近16000元/噸,7月份數據公布后棉花價格站穩了17000元/噸。
后期消費被調低概率較小
美國農業部調低棉花消費,筆者認為可能基于兩點:一是棉花價格高企,高價棉花必然抑制需求。在去年4-5月份,ICE棉花價格上漲到150美分、國內棉花價格高達21000元/噸,如此高的棉花,必然要受到化纖需求擠壓;二是宏觀環境變差,美國自3月份開始加息,歐洲部分國家也紛紛加息應對通貨膨脹,資產收縮趨勢下,需求也會相應減少。
再觀當前情況,雖然國內棉花價格在17000元/噸之上,比去年12000元/噸大幅上漲40%多,但ICE棉花卻處于83美分左右,明顯處于低位;7月份數據表明,美國CPI重新回到了3時代,市場預期美國年內最多加息兩次,加息幅度總計在0.5%,資產收縮進入尾聲階段。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農業部再調低全球棉花消費量空間很小,不太可能重新回到4月份水平。
因此,我們通過分析過去全球棉花需求量數據,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棉花消費量將會穩步增加,如果以“需求決定價格”角度看棉花,或許價格還將穩步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