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7月8日,2023明代服飾美學論壇在北京服裝學院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共北京市昌平區委員會、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與北京服裝學院聯合主辦,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服飾文化研究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聯合承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研究項目“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研究”提供項目支持。北京市昌平區副區長白琳,北京服裝學院院長賈榮林,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小藝,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巍,北京市昌平區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劉素萌出席,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蘇州大學、韓國檀國大學等二十余所科研院所、國內外院校、文化單位的110余名專家學者、師生現場參會。線上云現場同步網絡直播。王小藝主持論壇開幕式。
白琳在致辭中指出,北京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重要職責。昌平區委區政府始終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做好文化傳承,發揮文化資源優勢,賦能昌平“四區”建設。明代服飾美學主題論壇是昌平區2023明文化論壇的主題論壇之一,旨在吸引更多的文旅要素和全球“明粉”匯聚昌平,提升明文化影響力,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全力打造昌平為全球明文化的研究、交流和體驗中心,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賈榮林在致辭中指出,北京服裝學院積極匯聚國內外優秀學術力量,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服飾文化。此次與北京市昌平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高水平服飾文化研究學術會議,今后北服也將繼續深耕中國服飾文化研究,為引領中國服裝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高水平特色型大學不斷努力。熱烈歡迎海內外學者、研究機構共同合作,協同推動中國服飾文化研究的蓬勃發展。
論壇主旨發言共分兩場。六位特邀嘉賓——韓國檀國大學樸圣實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揚之水研究員、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趙豐研究員、中國博物館學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楊玲研究員、蘇州絲綢博物館王晨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陳芳教授,分別以《朝鮮時代朝服復原研究——以全州李氏出土朝服復原為例》《盈寸之間 金分五色:癸卯春夏明代金銀首飾觀摩記》《明代云肩襴袍的藝術設計與技術實現》《明代歷史文化展覽的展示傳播》《文物保護修復視野下的明代服飾工藝美學文化》《從晚明服飾見女子品評標準的轉向》為題進行主旨發言。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田輝,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服飾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蔣玉秋擔任論壇學術主持。深圳技術大學王樹金教授、蘇州大學張蓓蓓教授、人民文學出版社廉萍資深編輯、湖南博物院董鮮艷研究館員、孔子博物館徐冉副研究館員、上海大學周方副教授,以及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賈汀研究館員、高丹丹副研究員、胡小妹副研究館員,美術學院劉琦副教授、魏麗助理教授、胡諜助理教授參與學術交流互動。
樸圣實教授介紹了韓國博物館的現狀與作用,從實現社會教育價值視角出發,以文物的安全保護與展示為目的,提出復原制作方案。演講中針對服飾文物展開理論與案例分析,以全州李氏密昌君(1677-1746)出土朝服與平山申氏的金線緞赤亇為例,將現象復制與復原復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詳細講解與展示,包括色彩、材質的考證、分析、再現和評估。為服飾文物保護與展示提出以研究、實踐、交流為核心內容的專業建議。
揚之水研究員通過對浙江臨平博物館“明潢貴器:萬歷專題文物展”、中國典籍博物館“邂逅多彩大明:萬歷文物主題特展”等四次展覽中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金銀首飾文物的再次深入觀察與分析,講解明代金銀器的造型、工藝等特點;基于名物學的研究方法,為“金仙宮夜游分心”“金文殊滿池嬌分心”等文物重新定名。明代金銀器依靠層疊攢造的工藝手法,在盈寸之間營造出有浮雕感立體畫面,從而展現出“金分五色”的視覺感受,窺得明代金銀飾品之美。
趙豐研究員從明代人物容像、畫作以及傳世實物引入,解析云肩通袖襕袍的名稱界定,溯源其發展脈絡,賞析明代傳世實物及出土文物中的云肩通袖襕袍的藝術設計,探索復原其技術實現方式。云肩襕袍是中國古代絲綢服裝中最為華麗的一種,在元代開始形成,在明代達到高峰,對清代仍有影響,體現著明朝絲綢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統一,未來仍然值得繼續深入研究。
楊玲研究員講道,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其所創造的文化、科技和社會制度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后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遺產。明朝開拓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朝貢貿易與周邊國家互通往來;城鎮大規模興起后,市民文化更加繁榮;書畫樂藝在明朝達到中華文化史上的又一個高峰。十幾年來,各大博物館從歷史、藝術、科技、考古的角度面向大眾作出相關展覽,依托傳世文物以及考古發掘成果讓世人了解明朝的歷史文化。本講座主要通過一百多場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以明朝為主題的展覽,闡釋明代歷史文化展覽的展示傳播。
王晨研究員講道,明代是中國絲綢歷史上的重要階段,對服飾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地處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區,明清時期的織繡技藝高超,考古發掘的明代墓葬實物,就遺存了為數較多的明代絲綢服飾,雖然已褪去昔日華麗,有些已殘破,經過科學有效的修復手段,能讓這些遺存再現風采,更為研究了解明代服飾工藝之美提供依據。通過修復明代絲綢服飾案例的視角,談明代絲綢工藝之湛、服飾文化之美。
陳芳教授講道,從晚明女子典型服飾配伍,可見女子形象呈現端莊、典雅而富有文化氣質的新特征。“女為悅己者容”,女子形象塑造背后實則隱藏著男性品評標準的轉向,一種新女性形象是否正在受到當時文人士子的推崇?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出現?本講座主要從晚明女子形象的審美觀照、新的“才情觀”推動、明代版刻高峰、母親亦師亦友的中心教育角色、以家庭為中心的園林雅集以及女子游玩結社等方面對以上問題進行回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一直以來,北京服裝學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進服飾文化研究與傳承創新工作,不斷培養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研究創新人才。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服飾蘊含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意識和“內修容德,外服天下”的文化自信。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服裝承載著華夏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期待“2023明代服飾美學論壇”能為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和創作帶來新啟發與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