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可是,您聽說過“技術大咖”也可以功能共享嗎?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柯橋印染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就活躍著一群“共享工程師”。
此前熱播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中,雷東寶拿著國營廠淘汰的設備,花大錢請來“星期天工程師”,最終大獲成功,還并購了市里的電線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逢周末,不少任職于高校、研究機構或國有企業的科技人員,趕往四面八方,幫助鄉鎮民營企業安裝調試新設備、開發新產品,培訓技術骨干,或者解決具體生產工藝技術難題。
如今,“星期天工程師”在柯橋有了升級版。“共享工程師”既有大學教授,也有紡織印染行業專家。他們頻繁進出當地各紡織印染企業,積極開展“上門服務”,和企業一道攻克技術難題,緩解了相關企業發展面臨的人才問題。
在紡織印染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共享工程師”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又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破解技術難題
成為創新中心的共享工程師后,西安工程大學柯橋紡織產業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魏乾陽更忙了。
在柯橋印染行業,魏乾陽是個名人。如何節能降耗、高效利用能源?如何改進工藝提升產量,提高產品品質?如何用數字化提升生產效率……近年來柯橋乃至周邊企業關心的這些現實問題,也是魏乾陽的重點研究方向。“平時如果我在辦公室,每天基本上都會有好幾波客人。”他笑著說。
近年來,魏乾陽與柯橋印染企業的合作愈發緊密。與紹興永通印花有限公司合作進行信息化提升;與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紹興乾雍紡織有限公司合作染色污水處理項目;與紹興興明印染有限公司、浙江華晨印染有限公司開展染缸節汽降耗改造項目;與紹興纖谷紡織品有限公司、浙江歐麗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紹興麥勢紡織品有限公司、浙江睿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進行產品開發技術支持合作等;與浙江新三印印染有限公司、紹興國泰印染有限公司、紹興英吉利印染有限公司、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等多家染廠就技術難題、技術合作等展開多次交流互動……
能吸引這么紡織企業拋來“橄欖枝”,這背后必然少不了“硬功夫”。魏乾陽深耕行業技術25年,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長期從事一線的紡織、印染產品開發、技術創新、企業管理等工作,這些經歷讓他與不少柯橋本土企業家有話聊、有共鳴,而且談得來、聊得深。
“說得再多不如直接一試。”這是魏乾陽為企業服務的一個宗旨。特別是遇到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他常常二話不說在車間直接上手。他靠著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扎實的理論支撐,對不少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解決方法和思路。
魏乾陽回憶,有一次去染廠,車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他面料經常出現染料點,用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解決。魏乾陽認真查看了車間的染化料種類、化料溫度及染色工藝等,經過分析,他調整了化料溫度和染色工藝,快速解決了企業困擾。“能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看到問題解決后車間工人開心的樣子,是我身為共享工程師最幸福的時刻。”
助力產品推廣
段亞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紡織專家,所獲的榮譽和獎項可謂不計其數: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浙江省教學成果獎……段亞峰腦子里就像自帶了一部“紡織技術大全”,只要別人問他技術問題,他總能精準找出對應章節,將難題一一破解。
2022年,退休后賦閑在家的段亞峰,應聘創新中心“共享工程師”崗位,經過嚴格考核和公開遴選,成為了柯橋區首批5名紡織印染全產業鏈共享工程師之一。“可以發揮余熱,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謙虛地說道。
自擔任“共享工程師”后,段亞峰就經常深入企業調研,并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為企業“開方診療”。不少印染企業負責人說,自從有了段亞峰等一批共享工程師,公司不僅可以隨時得到“便攜式”指點迷津,很多平時“一閃而過”的奇妙想法很快變為現實產品方案,進一步加強了新產品個性化和功能性,還拓展了新材料產業化應用的路徑,縮短了新產品開發周期,提高了市場開發的時效性。
段亞峰說:“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紹興素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曾用了幾年時間開發出48D/72F細旦錦綸絲與40s/1天絲交織大提花面料,但是受染色均勻性和色牢度限制,雖然在女裝襯衣面料領域打開了一些局面,但客戶群體太小,始終難以接到穩定的大單。
在段亞峰的指導下,該公司在原有染色品種基礎上,實施數碼印花加工,形成錦綸天絲交織“大提花+數碼印花”產品新系列,并邀請創新中心平臺內的趨時服裝設計工作室設計打樣,制成了成品裙裝樣衣進行推廣,產品迅速在網紅“花裙”杭派女裝領域走俏,花形翻新不斷、訂單越做越多,吸引了不少大訂單。
除了做“技術外援”,段亞峰還是一名“推廣大使”。“雖然柯橋的印染企業新產品開發活躍,但是創新產品的推廣途徑與條件較為有限。”段亞峰說,就像紹興隆泰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手里拿著“高大上”的功能性新材料技術,進行了各種規格的纖維紗線甚至織物新產品開發,但是苦于對產業鏈下游企業產品結構和需求不了解,在市場推廣和產品系列化上遲遲難以打開局面。
“我們得知這個問題以后,特別組織了專題研討會協同推進,明確了下游客戶具體需求和功能纖維紗線新材料下游產品開發方向。該公司很快就與柯橋市場的紡織品研發型貿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開發出秋冬季保暖內衣和床墊用‘石墨烯+氣凝膠’復合無紡布內膽、石墨烯改性滌綸混紡紗‘保暖+抗菌’功能針織面料和T恤衫等新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段亞峰對此頗感欣慰。
賦能產業升級
浙江理工大學紹興柯橋研究院總工程師沈一峰今年有了“新工作”。曾主持過國家、省、市、企業等50多項科研項目的他,如今每周在創新中心辦公室“坐診”兩天,幫助企業解決在新功能面料開發、節能減排、染整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技術難題。
“企業如果有需求,他們打一個電話就能找到我。”在沈一峰看來,柯橋的印染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大部分企業已形成了不俗的產品優勢。“企業現在苦惱的不是面料做不出來,而是更加細化的問題,比如產品如何能在專業化、功能化、特色化上進一步提升,怎么做才能更加節能減排,如何從當下大量的技術裝備中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特點的應用等。”
沈一峰認為,更值得引起行業重視的是,印染企業正在面臨如何互聯互通的難題。“比如新面料的開發,涉及材料、紡紗、織造、染整、化工、機械、設計、市場等各行業或專業的技術和信息,僅靠個別工程師‘單打獨斗’是不夠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攻克難關。”沈一峰說,通過共享工程師們的通力合作,可以為企業提供創新發展的源動力。
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初“星期天工程師”的“單向輸出”,如今的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更多是人才優勢的“多向互補”。創新中心在引進印染共享工程師的同時,設立助企工程師工作室,動態更新人才庫、成果庫、需求庫,建立工程師培訓交流、榮譽激勵等制度,為紡織印染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有了創新中心這樣的專業公共服務平臺,工程師之間可以交流互動,不斷碰撞火花,討論生產經營技術問題、補充更新很多知識,更好地為印染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提供動力。”沈一峰說。
受益于“共享工程師”這一模式,不少中小企業攻克了技術難關。截至目前,創新中心推廣共性技術90余項,解決企業個性化難題2503個,實現“揭榜掛帥”項目21項,推動各類專利、軟件著作權及花樣版權等協同創新成果1.5萬余項,孵化創業企業33家,協同創新項目投入及成果轉化產出效益超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