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先進纖維技術革命突破、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共同探討特種先進功能纖維新材料的發展方向、優勢及軍民兩用技術合作模式,分享特種先進功能纖維新材料及其上下游領域基礎研究、工藝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等最新成果信息,3月27日,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特種先進功能纖維創新技術研討會暨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盟單位與際華集團項目對接會” 在蘇州盛澤召開。
會議以“互融·協同·共促·發展”為主題,圍繞特種先進功能纖維及應用領域呈現纖維領域最前沿研究技術成果、展現纖維材料最新發展動態、探究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探索產業鏈合作和軍民兩用技術的新機制和新模式,為先進功能纖維材料科技創新領域的科技與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吳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吳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盛澤鎮黨委書記沈春榮,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前軍等領導,國內知名紡織高校和研究院所、創新中心聯盟成員企業及上下游相關企業等的有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主持對接會。
為推動先進功能纖維材料發展獻計獻策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于2019年6月25日正式獲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批復,是全國第13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采用“公司+聯盟”模式組建。目前,創新中心擁有股東單位15家,聯盟單位150余家,匯聚了聚酯纖維產業鏈、聚酰胺纖維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的眾多領軍企業以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中心其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圍繞高端用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功能纖維新材料、前沿纖維新材料等領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構建創新平臺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軍隊企業,由解放軍總后勤部原生產部及所轄軍需企事業單位整編重組脫鉤而來,是世界最大的后勤軍需裝備研發生產制造企業,是解放軍及武警部隊軍需物資裝備核心供應商。主要從事職業裝、職業鞋靴、紡織印染、防護裝具、品牌服裝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開展以國內、國際貿易為主的商貿物流業務,以及產業園區綜合開發利用。作為國家軍警重要的被服保障力量,公司承接了多年來國家重大閱兵的被服保障任務。致力于發展成為全球最強最大的軍需品生產保障基地、全球最強最大的職業裝研發生產基地、全球最強最大的職業鞋靴研發生產基地。
為進一步促進應急保障及軍用紡織品領域協同創新,構建產學研合作生態,創新中心和際華集團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融合雙方優勢資源和力量,圍繞應急保障及軍用紡織品領域達成戰略合作,致力于探索產業鏈合作和軍民兩用的新機制和新模式,力爭成為產業鏈行業合作的典范,為行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在致辭中說,纖維作為紡織源頭,其科技創新程度決定了紡織產業未來發展的狀況和競爭能力。但是創新不是一家企業一家單位單打獨斗能完成的需要產學研用等上下游產業鏈共同努力。相信創新中心與際華集團通過戰略合作,一定能推動特種纖維發展取得更好的成果。
隨后,夏令敏結合當前行業發展環境,對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他提出,盡管目前行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但要看到行業較大的發展空間、領先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強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巨大的市場消費能力、完整的產業配套裝備等優勢和發展亮點,企業對未來要有信心。行業企業要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己,并且要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去發展,上下游攜手合作實現共贏。
吳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吳江高新區黨委工委書記,盛澤鎮黨委書記沈春榮為會議致辭。他說,纖維是紡織工業的基礎,特種先進功能纖維材料更是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一直以來,盛澤鎮就立足推動產業自主可控的定位,打造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根絲”到“一個品牌”的絲綢紡織完整產業鏈,不斷增強產業全球的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尤其重視纖維新材料的發展,把它當作撬動面料向材料“蝶變”,引領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
沈春榮說,此次創新中心與際華集團在盛澤強強聯合,無論是對行業還是對地方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大事。相信此次活動所呈現的最新研究成果、發展動態,必將為未來新材料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盛澤也將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全面支持纖維新材料產業發展。
會上,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與際華股份研究總院院長張慧霞分別代表創新中心與際華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需求廣泛,纖維新材料迎來眾多機遇
會上,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前軍做“際華集團‘十四五’主要產品戰略規劃”的主題報告,提出了對特種先進功能纖維的應用需求。他介紹,“十四五”期間,際華集團將全力推進和打造“443”產業布局,即瞄準軍警被服、行配工裝、橡膠鞋靴、紡織印染4個基礎業務,提升際華集團的軍品供應商地位,提升差異化能力;拓展軍需準備、應急防護、功能性材料和特種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制品4個戰略業,發揮際華整體力量,從軍警被服向裝備、應急延伸,從功能性產品制造向上游特種新材料拓展;布局C端零售、海外市場、洗修運維高定3個新業態,從產品向后端洗整儲備等服務延伸,加大工業防護、運動、戶外等領域電商資源開發,拓展海外業務,培育洗修、運維、高定等終端服務業務。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做“先進功能纖維新材料高質量發展的挑戰和機遇”的主題報告。他首先從當前國內外對制造業的重視情況,以及纖維材料亟待轉型的背景,指出了對纖維新材料的需求。當前,我國高性能纖維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通用纖維發展遭受了一定沖擊,生物基合成纖維愈加受到關注,循環再利用纖維發展進入分化期,前沿纖維產業化進程加快,功能纖維發展進入瓶頸期,環保瓶頸正在融合低碳發展,資源依賴融入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成為新亮點,纖維產業轉移正在融合技術升級戰略,智能制造向智慧制造轉變,軍用紡織品面臨一定挑戰等一系列挑戰,也給纖維材料發展帶來了機遇。
王華平指出,纖維材料行業應結合需求與問題,發揮資源與產業優勢,集成全產業鏈創新。他結合聚酯聚酰胺纖維、環境友好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再生纖維、高性能纖維、軍民兩用紡織品等分析了發展機遇。
特種先進功能纖維成果斐然
會上,播放了纖維領域十大新興技術短片,創新中心及聯盟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各自取得的成果。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研發總監徐錦龍對創新中心的技術創新案例做了分享。近年來,創新中心研發了無銻環保聚酯系列成套技術、無銻環保聚酯系列產品、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成套技術工藝包、人體植入高純凈聚酯技術及纖維產品等系列聚酯技術,以及PA6高效柔性化制備技術、納米纖維技術及產品、纖維界面處理技術及產品,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東華大學教授張清華介紹了聚酰亞胺纖維在防護領域的應用。他介紹,美國、日本、俄羅斯等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大力開展聚酰亞胺纖維的研究,而國內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研究,但中間處于停滯狀態, 未能實現產業化。近年來,東華大學從1999年開始研究聚酰亞胺纖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別是攻克PI纖維著色技術榮獲中國紡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聚酰亞胺纖維具有一系列優異特性,可用于特種防護與緊急救災、航空航天等領域。目前,課題組正在研發聚酰亞胺纖維、聚酰亞胺薄膜、聚酰亞胺樹脂、PI氣體分離膜、PI氣凝膠纖維、高性能電池隔膜和高性能纖維紙等產品。
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秦兵兵結合凱賽生物材料產業化實踐,介紹了生物基聚酰胺的開發和進展。凱賽經過25年的發展,研發出了系列生物基聚酰胺,該產品可以全面取代化學法,實現原料可再生,產品可回收,成本可競爭,每噸產品比傳統產品減少50%以上的碳排放,且具有天然的柔軟手感、吸濕速干性能、優異的染色性能、優良的色牢度。短纖產品可與棉、羊毛、粘膠、滌綸等混合生產高強、高耐磨、柔軟舒適的產品,長絲產品可用于較廣泛的領域。
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爽介紹了公司閃蒸材料在軍用、警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當盛公司經過10年攻關,實現了閃蒸法非織造布的國產突破,并獲得了2022年中國紡聯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預計2025年產能將達到1.2萬噸/年,十年內產能將達到10萬噸/年。目前,當盛公司正在研發閃蒸法新材料,以及開發應用解決方案,并在縱深發展高新材料產業和相關服務。公司的閃蒸材料應廣泛應用在醫用包裝、醫療防護、工業和化學個人防護、工業包裝、現代農業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