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服裝舒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對“襯衫”這一大眾單品的選擇上,人們不僅要求其挺括、易打理,而且還要求其兼具舒適彈性,可以適應商務、休閑等多種穿著場景。
作為國際一線品牌襯衫制造商,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泰紡織”)早在幾年前就洞悉到了這一消費需求,并開始了技術攻關,最終,由其主導參與的“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項目以及“棉織物無氟易去污—免燙—超級增白多功能整理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攻關成功,獲得了2022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那么,為做好這件“針織襯衫”,魯泰突破了哪些技術瓶頸?解決了哪些工藝痛點問題,又積累了哪些技術創新經驗呢?
既要“挺括感”又要“舒適性”
“機織面料挺括,保形性好,但由于襯衫面料較輕薄,加工過程中經向張力較大,導致面料經向彈性不足,降低了穿著舒適度。而針織面料具有良好的結構彈性,手感柔軟,穿著舒適。”魯泰紡織董事長劉子斌談及“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時介紹,該項目聚焦差異化針織產品開發,在保留針織面料彈性和舒適性的基礎上,運用免燙加工技術,使產品既像T恤一樣舒適,又具有梭織正裝襯衫挺括、有型、易打理的特點,解決了商務場景下正裝襯衫的舒適自由性欠缺難題,帶給消費者新的穿著體驗。
高度舒適的穿衣體驗,來源于多項關鍵性突破技術的支撐。針織面料雖然有手感柔軟、穿著舒適等優點,但由于針織面料不夠挺括、縮水大、尺寸穩定性差,某些結構易于脫散和卷邊,因此較少應用于襯衣面料。這也是不少紡織企業在開發針織襯衫產品時遇到的難題。魯泰紡織同樣深知這一點,但選擇迎難而上。
“‘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對紗線加工、面料織造工藝以及后整理加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紗線毛羽過多不僅易斷紗影響織造效率,而且對面料起毛起球、表面光潔度及織物扭斜有影響。我們系統分析對比了現有紗線對生產針織襯衣面料的影響和不足,重塑紡紗流程并優化工藝參數,研究開發了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定制紡紗技術,增加了纖維之間的抱合力和摩擦力,紗線強力得到有效提升,并解決了針織面料易歪斜技術難題,為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后道免燙等加工提供了保障。”劉子斌表示,企業不僅開發了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定制紡紗技術,還通過織造技術和上機工藝研究、織機設備改造,實現高支高密針織面料高效織造;自主設計改造了適合加工針織襯衫面料的液氨設備,并采用多聯動同步主動傳送技術,實現針織面料的低張力加工;通過液氨免燙整理技術,協同紗線定制技術、低張力織造技術研究,解決了針織面料縮率大、回復性差等技術難題,實現了高保形針織村衫面料高效生產及產業化應用。
劉子斌介紹,高保型針織襯衫面料填補了市場空白,一經推出,便得到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近三年該面料銷售近3000萬米,主要客戶包括優衣庫、Olymp、阿里巴巴、申隆泰等,產品品質得到客戶一致好評。
既要“高白度”又要“易去污”
白色面料一直深受消費者的追捧,但“不易打理”也是各類白色面料的共性問題。
“白襯衫經長時間儲存或多次水洗容易泛黃,白色衣物易沾染污漬,在洗滌過程中污漬難以去除,極大地影響了服用的美觀性。”魯泰紡織副總裁、魯豐織染總經理張戰旗介紹,企業主導參與的“棉織物無氟易去污—免燙—超級增白多功能整理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解決了這一痛點。項目于2016年4月啟動,歷時4年3個月完成。
張戰旗介紹,項目創新研發了棉型織物熒光發射互補增效高白度預處理技術及裝備,提升織物交聯前白度達160以上,突破了國內外棉型織物高白度預處理關鍵技術瓶頸;獨創了棉型織物高耐久“無氟易去污+免燙”同浴整理技術,顯著提升了易去污性能及耐久性,AATCC130方法下易去污達到4級,50次水洗后3級以上,賦予面料全生命周期的持久易去污性能;創新研發出棉型織物高可及度超級增白技術及裝備,賦予易去污免燙面料優異的白度和極佳的耐久性,D65光源下CIE白度達162以上,50次水洗白度降幅小于5。
“‘棉織物無氟易去污—免燙—超級增白多功能整理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對后整理加工工藝和助劑開發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張戰旗表示,針對無氟易去污的性能提升,企業聯合助劑供應商設計研發了新型嵌段共聚物型的親水環保易去污助劑,并實現了低溫下反應,既實現了優異的易去污性能,又減少了面料的白度損失;在免燙后增白技術研究方面,針對樹脂反應過程中酸性條件對白度的影響,聯合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從樹脂交聯反應后纖維分子間空隙和熒光增白劑分子入手,研發了堿性下后增白技術,實現了高白度及耐洗滌性能。
該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累計投入購置設備、原材物料、專家咨詢、知識產權等費用1360余萬元,魯泰紡織為項目配備了48人科研團隊。對于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企業同青島大學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聯合技術攻關,定期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
目前,棉織物無氟易去污—免燙—超級增白多功能整理關鍵技術已在魯泰紡織、愉悅家紡有限公司、華紡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紡織印染企業得用推廣應用,共計實現銷售面料1.4億米。
“項目的成功實施,顯著提升了棉型面料的產品品質,賦予其極佳的美觀性及易打理性,提高了該類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得到國內外客戶一致好評。” 劉子斌說。
既要“練內功”又要“強聯合”
一直以來,魯泰紡織都積極開展項目技術的難題攻關,不僅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還通過自我突破,不斷向市場推出技術轉化的新成果。僅今年1月11日,魯泰紡織自主研發的3項科技成果就同時通過鑒定,其中,一項國際領先、兩項國際先進。魯泰紡織的科技成果如此豐富,一方面來源于自身過硬的研發實力,另一方面得益于企業高效開展的產學研合作。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劉子斌表示,魯泰于1987年創建,從一個棉紡小廠,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高檔色織面料生產商和國際一線品牌襯衫制造商,正是把握行業發展趨勢,依靠科技創新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結果。
回顧“高保形針織襯衫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的攻關歷程,魯泰工程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杜立新表示,項目的攻關并非一蹴而就,前后共歷時3年半才完成。“高保型針織襯衫面料對魯泰紡織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品類,魯泰紡織為了做好這個項目,在項目探索初期配備了50余人的科研團隊,從紗線開發、組織設計、織造工藝、后整理加工技術等諸多方面進行攻關研究,后期隨著項目的推進,又陸續增加人員到近200人。從前期的技術摸索、驗證,到最后實現規模化產品加工生產,企業扎實邁好每一步,才有了最終的成果。”杜立新說。
除了企業自身的研發人員,魯泰紡織的科技創新之路上也不乏各個高校教授團隊的身影。“我們每個項目的順利推進,都離不開高校團隊的協同,高校重點在原理上給予大量指導和幫助,公司再進行現場實踐驗證,遇到問題及時溝通。有些技術瓶頸攻克難度較大,需要通過反復的探討碰撞,甚至轉換思路,通過大量試驗攻關最終才順利解決。”杜立新介紹,多年來,公司與東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江南大學、青島大學等高等院校以及亨斯曼、杜邦等國際知名跨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等方面進行研發合作,實現強強聯合,為提升公司的研發能力提供了強助力。
在研發平臺方面,魯泰紡織與東華大學共建國家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進行纖維新材料技術、生態染整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青島大學共建魯泰集團—青島大學研發中心、國家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產業用紡織品、海洋生物質纖維的研究;與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江蘇省先進紡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紡織新材料應用、新型紡織產品研發、綠色生產工藝開發的研究;與江蘇悅達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產品開發聯盟,進行新纖維及多組分混紡產品應用、新型紡紗技術等的研究。
“近兩年,企業研究開發的‘再生棉紗線技術研究及應用’‘綠色新型染色技術及產業化’‘生態紡織品技術研究及開發’等項目,在技術上獲得突破,而且具有相關的自主知識產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有一大批項目正在進行相關成果轉化,在為企業贏得效益的同時,也為行業的技術升級貢獻一份魯泰力量。”劉子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