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國化纖協會七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暨七屆五次常務理事會在上海召開。會議就新背景下我國化纖行業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化纖行業運行彰顯韌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化纖產量為6488萬噸,同比微減0.55%;化纖行業實現營收10900.74億元,同比增長5.32%;利潤總額為241.29億元,同比下降62.22%。
但整體來看,我國化纖行業的運行依然表現出一定的韌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化纖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21.4%。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化纖出口量為565.45萬噸,同比增加8.76%。這都反映出國際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我國化纖產品競爭力的提高。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纖維材料發展是行業設計創新、工藝創新、裝備創新、產品創新的源頭和先導。2022年,化纖約占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85%,中國化纖產量占全球的70%以上,我國高性能纖維總產能占世界的比重超過1/3。化纖行業是我國紡織工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創新優勢的基礎支撐,決定著產業的創新深度、應用廣度與價值高度。
中國化纖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關曉瑞介紹,2022年我國化纖行業運行仍呈現出一些亮點。比如,碳纖維行業依然保持高景氣度,生物基纖維產業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差異化、功能化纖維的研發步伐在加速,出口依然保持良好增長態勢。
2023年全年,化纖行業運行走勢如何也備受關注。
會上多名嘉賓認為,今年全年,我國化纖行業有望迎來筑底企穩的發展趨勢。長期來看,我國化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仍有著較大發展空間和潛力。
“今年,我國紡織服裝內需市場具備平穩恢復基礎,但是出口市場壓力預計會增大。從產能方面看,化纖行業產能仍有可能保持慣性增長。總體來看,化纖行業的運行情況如何,仍取決于紡織下游市場的需求恢復情況。”關曉瑞表示,化纖行業今年的發展重點包括:堅持“三品”戰略,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國際市場,抓住化纖產品出口增長的機會和勢頭,開拓海外市場。
此外,中國化纖協會也提醒,化纖企業要把握投資節奏,理性投資。
邁向高質量要把握關鍵點
化纖行業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孫瑞哲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高端化、安全化發展。堅持優化資源,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堅持自立自強,強化基礎研究。加強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纖維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關鍵裝備的開發,推動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堅持安全穩定,強化技術支撐。加快煤化工制取等纖維技術研發,促進原料來源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形成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二是加快制造升級,推動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化纖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精益化柔性化水平。提高機器人應用水平,提高骨干企業裝備數控化率和機器聯網率,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推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行業的應用。推進制造過程全流程數字化和生產裝備智能化、完善智能制造服務平臺。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戰略導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加速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加快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的發展和建設。發揮綠色平臺和體系支撐作用,做好綠色纖維認證和中國纖維零碳行動-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建設等。推動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
三是拓展應用空間,推動融合化、價值化發展。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要把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進一步做好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和研究,優化產品結構,加大功能性、智能化、環保型產品的開發力度。以產品創新支撐跨界應用。以高性能纖維為重點,拓寬化纖產品在大健康、海洋工程、新能源、基礎設施、航空航天和軍民融合等領域的應用。以場景創新挖掘市場潛力。通過模式創新、平臺創新推動全產業鏈合作,促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供需匹配、要素循環。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于琨也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抓好政策落實,堅定行業發展信心。行業要用好已發布的《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以及現有的財稅金融政策,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開發更豐富的品種,進一步提升化纖行業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的地位。
二是強化創新引領,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化纖行業要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補短板強弱項,實施好數字化助力三品行動方案,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供給能力和生產效率。要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大中小融通發展產業生態,提升整體產業鏈優勢。
三是推進綠色轉型,增強資源綜合利用效能。化纖行業要進一步加強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循環利用,發展生物材料、生物制造技術,提升循環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透明可追溯的產業鏈供應鏈,提供更多低碳綠色紡織消費品,促進全生命周期綠色生產消費,提升行業在全社會環境責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