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日前全國專精特新企業共7萬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9000家,而紡織服裝行業的專精特新企業只有100多家,仍需穩步邁進。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指出,對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專精特新還大有文章,大有可為。
“專精特新”是紡織服裝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專注鑄專長、配套強企業、創新贏市場”,這是對專精特新的精辟概括。紡織行業只有掌握獨特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企業才會有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
專精特新引領行業發展
截至目前,已有270家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稱號。這些企業專注深耕細分領域,已成為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據夏令敏介紹,近年來,專精特新紡織服裝企業在人才、設計研發和信息化建設等核心競爭力方面一直有高強度的投入。其中,設計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3%-4%,信息化投入強度保持在0.5%-0.8%。設計研發人員占比和設計研發投入強度都遠高于制造業和行業平均水平。
創新是專精特新之魂
對于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如何走好專精特新之路,業內人士表示,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在關鍵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特種產品方面還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專注深耕這些領域,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一定會有良好市場潛力。而從消費趨勢看,個性化、差異化、時尚化、功能化是紡織行業發展的根本目標,不斷求新求變,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升級需求,企業才能贏得市場,創造更多的發展質量效益。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曹學軍說,據統計,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企業設計研發人員占比由2017年的11.8%提高到2021年的15.7%,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3%-4%,遠高于制造業和紡織行業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指標。
紡織服裝企業要突出科技創新,圍繞紡機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數字轉型服務、新生產工藝等行業短板、難點,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連接“斷點”、疏通“堵點”,最大限度解決“卡脖子”短板弱項,才能提升專精特新含金量。
要構建大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通過部門聯動,上下推動,市場帶動,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實現‘七鏈’全面融通。
數字化轉型是有力抓手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
紡織行業的廣大中小企業,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緊跟數字經濟時代大勢,把數字化建設作為提升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促進降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經營管理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企業經營注入新動力。
其次,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協同研發,推進應用實施,構建創新生態。在服裝行業,通過數字化營銷提升客戶體驗,賦能企業業務模式變革,推動企業內部運營的重構,從容應對多變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同時,紡織服裝產業重點地區或產業集群要加快謀劃建設區域數字化轉型創新中心,為區域中小企業實施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提供更加便捷、成本更加經濟的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