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備受棉紡織行業關注。報告中傳遞的“重磅信號”對棉紡織行業發展有何指導性意義?棉紡織企業又是如何看待并將付諸實踐?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報告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意味著提升消費信心,恢復市場活力,這也是當前緩慢回暖的棉紡織市場所期望的。在外貿需求不理想的情況下,棉紡織企業對內需市場寄予厚望。
“當前從品種表現來看,中高支氣流紡紗以及常規普梳紗成交情況相對尚可,偏高檔的純棉紗成交較差,這主要是由于外銷訂單不佳。從利潤情況來看,產品利潤較之前有所好轉,常規品種利潤在盈虧平衡線附近,高支紗依舊大幅虧損。”利泰醒獅(太倉)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梁英俊介紹,當前企業訂單可供1個半月生產量,旗下的四大園區開機率平均為91.8%。整體來看,下游市場需求回暖情況不明晰,后續內銷或有所增加,但出口訂單依舊不樂觀,上漲推動力不足。未來,市場行情可能會向高端方向發展,精梳紗訂單會逐步增加。
“我國經濟正在逐步回暖,但對于棉紡織市場來說,需求回暖不及預期是事實。”梁英俊表示,希望市場在恢復和擴大消費的倡導下,可以盡快釋放壓抑的消費潛力,讓終端市場感受到需求提振,進行積極采購,將下游訂單的需求有效傳導至上游。
梁英俊的感受并非個例。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近期調研顯示,進入2023年以來,棉紡織企業的市場信心普遍提升,但訂單恢復緩慢。江蘇主營高支紗的紡織企業普遍表示,雖然市場表現出一定的回暖跡象,但國內消費者對高端服裝需求尚未充分釋放,加之產業鏈終端處于恢復期,短期內企業觀望情緒較濃,對市場呈謹慎態度。
“企業一方面要轉變觀念,適應變化,暢通生產體系內部循環;另一方面要做好轉型,穩固和擴大國內循環基本盤,繼而撬動和帶動國際循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奎勇說。
多維度保障產業鏈安全
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棉紡織供應鏈面臨的威脅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優勢主產區過于集中;二是化纖等非棉纖維市場比例加大;三是產能過剩。”全國人大代表、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泰紡織”)董事長劉子斌對行業發展有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劉子斌提出了三項具體建議,加大對行業貿易的引導與支持力度,積極應對貿易萎縮風險,穩定外貿基本盤;進一步優化貿易市場結構,推進雙邊多邊自貿協定談判,為企業出口創造更好的國際經貿環境;統籌制定棉花相關政策,多維度保障紡織產業鏈安全。
對于當前我國棉紡織供應鏈出現的產能相對過剩以及訂單流向東南亞國家等問題,我國棉紡織企業也在努力尋求突破,進行全球化布局,不斷提升危機應變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持續優化國內外產業布局,補短板、強優勢,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董奎勇說。
北江智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江紡織”)近日的新動作也印證了這一點。該企業計劃主板IPO,公開發行5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4.21億元,用于北江紡織(越南)有限公司項目、韶關市北紡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紡織面料織造產業鏈提升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北江紡織的主要產品為牛仔面料。據中國紡織報記者了解,公司目前已與主要客戶和供應商達成了一站式合作生產模式。為了更好提升公司一站式服務能力,彌補供應鏈中越南織布工序產能不充足的缺陷,減少與供應商之間由于交通物流、關稅等因素所產生的成本壓力,北江紡織決定擴大越南生產基地產能。通過越南生產基地的建設,北江紡織將原材料、技術、產能與市場渠道緊密結合,生產、運輸時間得到大幅度縮短,改善了以往牛仔成品跨國生產導致交期較長的不利局面,為公司提升交期能力、垂直產業鏈閉環能力及其他綜合水平提供有利支撐。越南工廠建設項目所在園區緊鄰中越邊界,良好的區位可以輻射中國國內市場,幫助國內規模性服裝品牌商實現采購轉移,平衡國內品牌采購效率與成本。
加快數字化高端化轉型
報告提出,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這為解決我國棉紡織行業當前發展的痛點問題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棉紡織行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卡點”“堵點”,我國棉紡織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構成主體,要加快產業升級,不僅要靠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更需推進中小企業的轉型。
“過去我們主要做滌棉混紡紗品種,自從企業進行數字化和自動化改造升級以后,我們用了2-3年的時間,完成了向差別化品種生產的轉型,而別的企業往往需要5-10年。”山東正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正凱”)工業互聯網事業部總監何勝軍表示,棉紡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意識到這一點并積極付諸實踐的企業,有可能搭上發展“順風車”。
面對產業提檔升級的迫切需求,山東正凱從2018年實施技術改造,建設了20萬錠的多品種智慧化紡紗工廠。通過系統大數據分析,實現了精細化管理,讓企業能夠從供、產、銷多維度實現數字化轉型,達到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
如今,山東正凱將傳統紡紗的七道工序壓縮為五道,并且工序之間實現了企業級工業互聯網互通,能夠實現多品鐘、小批量、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30%,研發周期縮短了40%,能耗降低了17%,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產品合格率達到99%,產品已經得到部分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的認可,產品直接出口率高達40%以上,間接出口達到100%。”何勝軍說。
如果說山東正凱是靠數字化改造完成轉型升級,那么,山東聯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潤新材料”)則是靠創新技術走向了高端化。
在近日召開的創新項目鑒定會上,聯潤新材料四項新產品項目通過鑒定,其中兩項新產品被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聯潤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始終堅持聚焦細分市場及行業核心科技需求,聯合上下游產業鏈伙伴,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創造差異化新價值。”聯潤新材料總經理陳啟升說。
憑借領先的技術水平和卓越的創新能力,聯潤新材料先后成功研發了“180英支賽緊紡再生纖維素纖維紡紗工藝技術”“賽洛菲爾短纖長絲復合技術”“直徑和捻度大幅度變化紡紗技術”等,開發的多款新產品被安踏、斐樂、愛慕、UQ、阿迪達斯等品牌使用,獲得市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