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是一種常見的生物質材料,具有可持續性、生長速度快、資源豐富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家具及家居裝飾用材領域。但是,你見過透明的竹材嗎?它不僅透明還可以隔熱、保溫、屏蔽電磁,這樣神奇的材料是怎么制成的呢?
竹子成為新材料資源寶庫
我國有竹林地面積701萬公頃,是世界上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類資源、面積、蓄積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中國有竹類植物39屬857種,占世界竹子種類1642種的52%。
竹子具有可再生、吸收二氧化碳、產品無污染、可降解等優點,且竹材用途廣泛,可實現全竹利用,幾乎無廢料。從刀叉勺杯盤等餐具到家居日用、汽車內飾、電子產品外殼,甚至工業領域的冷卻塔竹格填料,竹產品正在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
通過科技創新將竹資源利用最大化,竹子逐漸作為木材、塑料、鋼筋等材料替代品開發利用,形成了重組竹、竹編工藝品、竹纖維制品、竹碳制品等100多個系列上萬個品種,竹加工品已經覆蓋人們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中國是世界竹產品生產、貿易第一大國,2020年,全國竹產業產值近3200億元。
隨著人們對家居環境個性化裝飾需求的日益增多,將木材、竹材等環保材料轉化為新型材料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鮮有直接將原竹加工成具有理想光學性能的纖維素復合材料。
由于竹材的孔隙率較低,竹材去除木質素和浸漬聚合物的時間比巴沙木、楊木等密度較小的木材要長,因此制備具有一定厚度的透明竹是一項挑戰。
團隊選取5年生毛竹為原材料,將去青后的原竹浸泡在過氧化氫和乙酸混合溶液中,木質素與過氧乙酸反應生成反式二羥基化加成產物;再利用簡單的化學預處理脫除原竹中的木質素,它的去除意味著“黏合劑”(連接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消失,導致更多孔隙的出現,有利于折射率指數與竹纖維素模板相匹配的樹脂填充。
最后,經過快速固化工藝,一款具有優異光學傳輸性能、抗拉伸性能、表面裝飾性和美學價值的透光竹材新材料便應運而生。
與其他不同聚合物浸漬方法制備的生物質透明樣品相比,透光原竹固化時間非常短,因此顯示出了顯著的快速制備加工的潛力。
透明竹變身電磁屏蔽材料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和電氣設備的快速發展增加了人們生活的便利,但電磁干擾和輻射、電磁泄漏等問題也隨之增加。日益惡化的電磁環境不僅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而且干擾著各類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行。
因此,研究用于建筑和家庭的電磁屏蔽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吳燕教授表示,將原竹直接加工成纖維素復合材料,不僅減少了機械預處理步驟中的大量能耗,而且保留原竹完整的纖維素骨架結構。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利用原竹自身的形態直接成型加工,不僅拓展了生物質光學透明材料的利用,而且在造型上更加多樣。
據介紹,透明竹新材料的壁厚可達6.23毫米,透光率約60%,照度為1000勒克斯,吸水質量變化率小于4%,縱向抗拉強度達到46.40兆帕,表面性能為80.2HD(布氏硬度計測試出來的硬度單位)。
團隊成員將透光原竹與透明竹片、電磁屏蔽膜組成一款復合器件,“整體結構類似于常見的蜂窩板”,吳燕介紹,其中,透光原竹充當核心骨架、透明竹片為面板、錫摻雜氧化銦薄膜為功能層。
吳燕團隊經過研究發現,這款復合器件可表現出顯著的隔熱、保溫性能以及電磁屏蔽性能,在家居與建筑裝飾材料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此類將原竹直接加工成纖維素模板再合成透光材料的方法,將大大減少前期原料機械加工和后期原料成型的步驟,不僅減少了能耗,也減少對石化資源的浪費。”吳燕說。同時,這個方法還可以擴展至處理其他高密度、低孔隙率的生物質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