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增長彰顯韌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11月,我國化纖產量為6177萬噸,同比微降0.1%;化纖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加6.4%,但利潤總額同比減少65.05%;營收利潤率為2.13%,較2021年下降4個百分點。化纖貢獻利潤占紡織行業總利潤的12.5%。
“2022年對于化纖企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因素影響,化纖行業承壓運行。受疫情反復影響,國內外供應鏈運轉和企業復工復產不確定性增大,給化纖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帶來很大阻力。原油價格高位大幅波動也嚴重拖累了化纖市場。同時,下游需求持續低迷。”陳新偉說,“總體來看,化纖行業2022年的生產經營形勢嚴峻,行業‘增收不增利’。”
陳新偉強調,2022年紡織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呈現放緩態勢。影響化纖行業運行的最核心因素,仍是需求不足。從化纖下游主要行業的開機率來看,普遍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以江浙地區織造行業的開機率為例,3月平均開工率為70%,較上年同期下降16個百分點;4-8月的月平均開工率均在60%以下,9、10月的月平均開工率回升至70%左右;但10月下旬以來呈現下降趨勢,年底前的開工率在40%左右。
不過,陳新偉指出,2022年我國化纖行業依然表現出了較強的發展韌性,尤其是在碳纖維行業運行、綠色纖維品種發展、行業出口等幾個方面,都呈現出了亮點。
“國內碳纖維行業依然保持高景氣度,市場需求保持增加,產能規模快速增長,生產線基本滿負荷運行,多個新項目爭分奪秒趕工期。”陳新偉說,根據重點企業反饋,全年來看,企業的主營收入、凈利潤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2022年,預計國產碳纖維全行業仍可實現整體盈利。
同時,在新發展理念和“雙碳”目標的指引下,生物基纖維產業規模保持了較快增長,比如聚乳酸纖維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受到更多關注;萊賽爾纖維產業發展態勢明顯轉好。陳新偉表示,差異化、功能化纖維的研發步伐也在加速,那些產品開發做得好、品牌做得好、國際化程度高的大企業相對來說效益較好,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更小。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我國化纖產品出口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22年1-11月,化纖主要產品合計出口量同比增加9.44%,比“十三五”(2015年)以來年均7.33%的增速提升2.11個百分點。其中,腈綸出口量強勢增長,1-11月同比增加203.75%;聚酯瓶片出口也表現亮眼,繼2021年出口量同比增長36%之后,2022年1-11月的出口量繼續大幅增長42.99%,俄羅斯、菲律賓、土耳其、阿爾及利亞和秘魯為前五大出口市場。
“2022年,我國化纖產品出口增長,反映出國際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我國化纖產品競爭力的提高。”陳新偉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