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紡機行業開局良好,但隨著二季度新冠疫情多點散發,使得各地之間的供應鏈中斷,企業生產停頓,紡機行業也未能幸免……”談到紡機行業的運行情況,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表示,2022年國際形勢嚴峻復雜,俄烏沖突、疫情蔓延、通脹加重,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需求下降,下行壓力增大,紡機行業增速也呈現出了逐季放緩的狀況。
承壓前行 不乏亮點
2022年以來,受國內外宏觀形勢復雜嚴峻及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紡織行業供需兩端壓力疊加,行業運行呈放緩態勢。紡機行業面對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成本上漲與原輔料采購困難等問題,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走弱。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紡織機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91.61億元,同比減少2.78%;利潤總額46.24億元,同比減少7.62%。
盡管如此,2022年紡機行業運行仍不乏亮點,特別是在海外市場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2022年前三季度紡織機械出口額41.59億美元,同比增長18.56%,其中,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總金額同比增長25.81%,占同期出口總額的75.73%。
顧平提到,從2015年開始,我國紡織機械出口額超過進口額,自2019年以來,出口額一直位居全球首位。2022年國外市場的良好表現,對國內市場形成了良好補充。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場景應用得到進一步拓展,2022年青島世紀海佳智能工廠的正式運營成為了紡機行業智能制造的標桿。而在產品端,市場需求為企業產品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據悉,2022年以來,針對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協會推動了16項科技指導性計劃項目,包括紡紗機械相關10項、織造機械相關1項、印染機械相關2項、化纖與非織造機械相關2項、服裝機械1項。為促進行業新技術與新產品推廣,2022年以來,行業共有26項科技成果通過鑒定,其中24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在上市企業、“專精特新”及龍頭企業的助力下,紡機行業不斷推進紡織智能生產線的發展,推進存量市場升級,從而使自身綜合競爭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顧平認為,這對于行業企業迎接復蘇后的市場注入了極大信心。
三大方向 服務行業
多年來,中國紡機協會在科技、市場與信息等方面,圍繞產業升級,貼近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各項行業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據介紹,2022年,協會在推動行業科技創新方面,圍繞國家《“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及2025年行業發展目標,積極推進相關工作。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持續深入服務行業;此外,設在協會的全國紡織機械與附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15)秘書處,2022年完成了57項國家標準復審工作,即將開始330項行業標準復審工作;智能制造紡織行業標準試驗驗證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已于2022年6月啟動。目前,行業七條智能制造示范線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紡織智能制造進園區工作也分別落地南通和青島。
在市場方面,圍繞“雙循環”發展戰略,紡機協會積極推進與國際同業者的對話。2022年參加了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年會,了解了歐洲同行的發展現狀。在行業企業加大“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的背景下,協會將持續推進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以及2023年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的相關組織工作,2023年的部分海外出展、出訪也將有序推進。
在信息服務方面,紡機協會的行業數據統計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2022年,協會對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海關進出口數據、重點企業經濟指標及產品銷售數據進行了采集和分析整理;完成了2021年全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此外,協會還完成了同國際紡聯2021年紡機發貨量的數據交換工作,為業界企業提供了多方面服務。
高質發展 未來可期
顧平提到,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當前宏觀環境,可以幫助行業企業理清未來發展思路,其中很多機遇值得關注:
首先,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各地區將趨向于形成“主體功能區”為特征、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企業需要圍繞各區域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做長期布局,同時,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強化中高端產品出口競爭力;其次,低碳綠色化轉型已成為企業實現長期價值化發展的“標尺”,紡機企業可以在綠色發展和可循環方面找到切入點;第三,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紡機企業需要加快5G+AI等新技術在行業企業落地,讓數字經濟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效益。
展望2023年,顧平認為全年經濟或將呈現前低后高的發展態勢,企業仍將面對需求下降、投資減弱等壓力,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相對會較好;在對外貿易方面,將會呈現“反彈”,從而填補過去三年溝通不暢的“裂痕”;在國內循環方面,優勝劣汰的市場局面將持續深入,品牌效益凸顯;紡織行業與新型領域的銜接將會加快,低碳綠色發展將迎來更多機會;新技術將持續加速產業鏈及企業業態的變化。
針對當前產業發展現狀,顧平表示紡機協會將緊跟行業發展需求服務,繼續引導企業進行卡脖子、難點、痛點等技術攻關;加快推廣智能制造應用場景;推進聯盟發展和平臺建設;推進產業升級和企業高質量發展。
顧平強調,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已超全球50%,化纖產量約占全世界70%,貿易額約占全球1/3。此外,纖維原料、紡紗織布、服裝家紡的工藝制造和裝備水平大都已處在國際先進水平,我們應該有充分的產業自信。中國紡織業將持續釋放自身優勢,紡機行業作為紡織產業發展的支撐與助力,勢必重回正常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