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傳統行業中找到突破口,打造紡織行業的新高度?“智能化方向就是我們的必走之路。”山東恒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麟銘說。
山東恒利紡織位于周村區永安街街道,是一家研發生產高檔環保功能性面料的科技型現代紡織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恒利紡織建成全球最大的運動功能面料研發生產基地,可年產1.5億米高檔環保面料,年銷售額達13億元。
在山東恒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化生產車間內,智能化監控平臺把車間內最新的產量、能耗、生產效率等各項生產數據進行了實時的數字化呈現,得益于企業的數字化智能改造提升項目,恒利紡織的產品也由傳統的服裝面料轉型為了新型高端功能性面料。公司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統,從設計、生產、銷售、維護等環節,實現了產品仿真設計、生產自動排程、生產過程監控、質量在線監測等智能化生產,企業的訂單實現了翻倍增長。
今年上半年,恒利紡織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建設復合車間及其配套建筑,新增復合工藝配套設備16臺及其他生產輔助設備,同時聘請國內外高精尖技術研發人員,配套頂級試驗設備,對公司原產品的功能性和多樣性進行提升改造,并逐步打造屬于自己的技術創新研發團隊,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恒利紡織成為集研發、生產、營銷于一體的節能環保高檔精品面料基地和全球示范基地。
現在恒利紡織已經擁有了世界多項關鍵“卡脖子”技術,企業現在擁有的57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與法國迪卡儂、美國哥倫比亞、瑞典宜家等世界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且是迪卡儂公司除法國總部以外的唯一一家全球研發基地,迪卡儂公司70%的功能性面料都由恒利紡織生產。而且所有功能性面料生產用的坯布幾乎全部來自環保紗線。
“環保紗我們主要是分為兩種部分,第一部分是再生紗線,也就是說我們以塑料瓶片為原材料進行環保再生利用,另一種是通過原液染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色紗,我們把染色的階段,提前到紗線環節上,在染色階段節省了大量的水和電。”山東恒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化項目負責人李振宇介紹說。
周村區絲綢紡織企業多達500余家,但多為小微企業,為加快小微企業由家庭作坊向現代企業的轉化,周村區規劃建設了絲綢紡織產業園,助力傳統紡織企業轉型發展。
技改是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通過智能化、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改造大幅度減輕企業的用人成本,給企業增加效益,幫助企業實現了一種高質量的發展,克服人力、財力等方面的制約,推動企業持續地做大做強。“我們現在主要執行的有技改專項貸,貸款貼息和設備軟件購置補助。”周村區工業和信息化局投資發展科科長馬劍萍介紹說。
到目前為止,周村區推薦55家企業申請了技改專項貸,已落實了19家,獲得貸款2.33個億,對企業技術改造起到了極大的這個撬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