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小單快反、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噴涌而出,成為消費升級下的潮流和趨勢。
尤其是《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要求提出,要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和制造能力高端化。推進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成為紡織“十四五”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此,要加快突出工業互聯網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打造一批傳統產業的AI深度應用場景,推動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加快實施全產業鏈工業互聯網的改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科技研發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兩化融合是紡織行業“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線。作為最早開展兩化融合探索的行業之一,紡織行業近30項技術標準列入工信部相關應用專項,多家企業列入工業網平臺試點示范,棉紡、印染、化纖等數字化車間生產線得到推廣,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模式廣泛開展。但紡織全行業兩化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集聚與服務的深度與廣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平臺賦能行業發展尚在探索。
TAweekly: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紡網絡”)在兩化融合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殷強:兩化融合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個歷史進程的交匯點,是實現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不斷變革的重要途徑。在推動紡織行業兩化融合進程方面,中紡網絡具有行業、資源、專業等多方優勢,并且具有豐富的項目實踐與落地經驗。
行業優勢: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領導下,中紡網絡一直專注于紡織行業的信息化項目建設,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優質的項目服務,獲得了眾多企業的認可和廣泛的贊譽,多次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表彰。
專業優勢:針對紡織行業特點,在行業垂直領域先后開發出了適合紡織行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企業應用的ERP、紡織云超、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等系統產品和服務平臺。擁有經驗豐富、充滿活力的紡織行業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實施隊伍,可以為行業、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
資源優勢: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指導和支持下,公司能夠有效整合第三方優質資源和平臺,有效解決紡織服裝企業在兩化融合水平提升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進行精準、高效的服務對接,從而賦能產業發展。
服務紡織行業20余年,中紡網絡始終以推動行業信息化建設及應用推廣為“初心使命”,ERP系列產品覆蓋棉紡、毛紡、化纖、服裝、牛仔、服裝等眾多子行業,力求幫助紡織企業實現管理、資源、知識、能力等的管理與整合,規范業務流程、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和反應速度,助力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TAweekly:紡織企業、集群在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方面欠缺的是什么?
殷強:紡織行業的兩化融合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同時在工業互聯網平臺資源集聚與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平臺賦能行業發展尚在探索。可以說,無論是企業還是集群,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契機,普遍存在兩化融合提升和數字化轉型路徑不清、方法不明,實施效果難以評價,治理體系混亂等難點、痛點,缺乏行之有效的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工具及與之需求契合的解決方案。
具體可分解為:第一,缺少信息化管理思維和頂層設計。在企業和產業集群中,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提升往往是“一把手”工程,但在諸多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中,企業老板的固有思維很難轉變。產業集群在信息化提升和數字化轉型中又缺少專業的頂層設計,造成了不同地區信息化水平的良莠不齊。
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產業轉型的加劇,市場在倒逼企業和產業集群進行提升。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
第二,缺少專業人才。在兩化融合的實施過程中,由于企業缺少既懂紡織又懂信息化的專業人才,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會經常出現理解誤區,這造成了諸多企業在使用相關軟件時,只能進行簡單的數據統計分析,無法真正幫助企業進行管理和生產的提升。
第三,數據要素價值沒有充分發揮。紡織行業產業鏈長、產品與工序多,因此數據繁雜,整合難度較大。其中,中小企業兩化融合水平相對較低,大型企業兩化融合水平雖相對較高,但數據孤島現象仍存,且相對封閉,不能有效發揮數據流動的價值。
TAweekly:截至目前,中紡網絡落地了哪些工業互聯網項目?
殷強:提起紡織行業的工業互聯網項目,首當其沖要提到的是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信息化部負責組織實施,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要承建單位,是全國紡織行業數據匯聚、共享、應用平臺。其以數據中心為平臺,以數據工坊為商業模式,以紡織產業集群為土壤,以大數據服務和產業提升為重點,為政府、產業集群和行業企業提供服務。如“數據工坊”作為產業數字化孵化和服務平臺,其內部空間包含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省級中心/產業集群地中心、紡織服裝行業數字產業孵化平臺(行業解決方案展廳+辦公區域)、數據展示平臺(數據大屏+展示軟件)、企業數字化信息化培訓平臺(中紡云課堂大講堂)等。
目前,中紡網絡已經簽約合作了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山東中心)、(江蘇中心)、(河南中心)、(安徽中心)、(湖南中心)五個省級中心和蘭溪產業集群地中心,并服務了“中國·疊石橋家紡指數”“中國·常熟男裝指數”“中國·濮院指數”“張家港紡織產業指數”,積累、分析、挖掘了大量行業數據價值。下一步各行業指數將逐步升級為數據中心,力求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
需要正視的是,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繼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初步建成中國紡織服裝大數據中心”。
產業集群地數據中心的建設經過調研、項目方案、專家論證、中心建設、發布等步驟,實施周期為6個月至1年不等。
在ERP方面,公司推出了四級產品系列,分別是用于高端信息化需求的VIP量身定制版產品,用于紡織各行業專注信息化需求建設的Pro行業版產品,用于提升經營管理信息化需求的Plus適用版產品和用于常規信息化建設的Mini版產品。實施周期從2周至6個月不等。
TAweekly:中紡網絡可為企業、集群提供哪些服務?落地步驟是怎樣的?
殷強:為了進一步推進紡織行業兩化深度融合,公司經多年沉淀,自研和匯聚了大量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研發了數字化轉型咨詢診斷工具及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評估方法與規范,支撐中國紡聯打造行業級的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及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診斷咨詢、需求對接、專業培訓、撮合交易、頂層設計等服務,助力紡織企業“上云用數賦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落地步驟:與產業集群合作,通過對集群內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咨詢診斷或成熟度評估,為企業精準畫像,找出企業的短板與不足,對接解決方案,撮合交易,配合地方政府精準施策,補齊發展短板。
實施周期:按需確定,一般實施周期為期2周到1年不等。
TAweekly:請談談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對推動兩化融合的作用與意義。
殷強: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是在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下,積極推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發展和應用,共同探索行業工業互聯網的新模式和新機制,促進相關主體之間的交流和深度合作,促進供需對接和知識共享,形成優勢互補,切實解決企業現實問題,有效推進紡織工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形成專業化、協同化、國際化的合作平臺。
聯盟將就以下重點方向開展工作:
(1) 研究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發展趨勢和重點內容,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發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的政策意見和建議;受政府相關部門委托,承擔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咨詢服務和政策、技術、產業、市場導向工作。
(2) 推進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標準的制定和應用。
(3) 受企事業單位委托,開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研究應用、項目規劃、可行性方案等論證與咨詢。
(4) 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和推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
(5) 加強交流學習合作,促進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發展。
(6) 維護成員單位的合法權益,反映行業內相關企業的訴求,協調工業互聯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集合了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大中型企業等,能夠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同時,大中型企業也能借助聯盟平臺分享自身的信息化建設經驗,形成示范效應。工業互聯網聯盟是數據工坊的有力支撐。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的一種形態或工具。數字化轉型圍繞深化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建設提升信息時代生存和發展能力,加速業務優化與重構、創造、傳遞并獲取新價值,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過程。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可進一步促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當前環境下,企業應重視數字化轉型能力建設,利用好工業互聯網工具,從發展戰略、新型能力、系統性解決方案、治理體系及業務創新轉型等需求出發,加強企業內外部資源、知識、能力等整合力度,形成應對不確定性變化的本領或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