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拉夏貝爾被申請破產清算的話題登上熱搜第一名,嘉興誠欣制衣有限公司、海寧紅樹林服飾有限公司、浙江中大新佳貿易有限公司三家債權人向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書》。
公告可見,拉夏貝爾與上述三家公司存在合同糾紛,且未按各自調解書中確定的金額和日期付款,除了嘉興誠欣未公布具體債務金額外,拉夏貝爾應向紅樹林和浙江中大支付共計1219.65W。
作為曾經的女裝巨頭,現在的拉夏貝爾只能用“落魄”來形容。拉夏貝爾的大供應商還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但更多的是未必能優先收到償還款的小供應商。
被拉夏貝爾拖欠貨款的供應商東莞市政宏織造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勝華不愿提起究竟被欠了多少錢,但像他們這樣的供貨商還有很多,常熟市古里鎮淼泉老陳沙發廠的老板陳敘元坦言道,“拉夏貝爾拖欠貨款快讓他們傾家蕩產。”據他介紹,沙發廠此前幫拉夏貝爾制造定制沙發,供門店使用。訂單貨款約40多萬元,但拉夏貝爾拖欠貨款超過兩年,至今還在“賴賬”。當然還有許多跟陳敘元相同遭遇的小供應商。
有紡織面料老板調侃:“服裝品牌的凈利潤都是在我們這些面料供應商手里壓價壓出來的。”
我們很多紡織企業在與服裝品牌公司合作的過程中,因為企業實力的不對等,往往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去談生意往往是沒有底氣的,只要能接到訂單甘愿會放棄很多自己應有的權益。
談價格的時候,這種被動局面最為明顯,而另一個被紡織人詬病的則是“欠款拿貨”,品牌公司因為他的知名度,往往會給人一種值得信賴的感覺,與他們合作首先想的都是如何將訂單爭取過來,至于貨款什么時候付,或者怎么付一般都不會多思考。但實際上大公司在貨款支付上要么不出問題,一旦出問題對很多紡織企業來說都是致命的。
因為對品牌服裝企業的信任,在操作訂單時基本沒有定金一說,并且一個訂單貨款沒有結清就已經在操作別的訂單,一層一層積壓最后會出現巨額的應收款。當面料供應商向服裝企業催錢的時候,卻只能聯系上對接的業務員,他們對于貨款支付問題很難給出肯定答復。欠款周期至少可拖欠3個月,甚至1年以上的也有。若碰上服裝滯銷、庫存多、資金困難時,還能用服裝庫存作為貨款向面料商抵債,不僅清了庫存,又清了貨款。而面料供應商的面料庫存、坯布庫存只能“爛”在倉庫。
對于面料企業來說,在如今產能過剩的行業,“蚊子腿再小也是肉”,有訂單,才能保證工廠正常運營下去。在品牌采購商們面前,似乎成為了眼下面料供應行業的“救星”。
只不過,隱藏在其背后的欠款隱憂,始終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