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這種面料有沒有?”在中國輕紡城市場里,時常可以聽見這樣一種聲音。它來自于除了采購商之外,市場最為常見的一個職業--找樣服務人員。這是隨著市場擴大規模化發展所衍生出的新興行業。作為面料的海洋,中國輕紡城市場幾乎囊括了所有面料品類的產品。隨便走進一家門市部,光了解店內所展示的面料樣品就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更別提在市場快速挑中滿意的面料產品。于是,代為找樣服務便應運而生,為企業、采購商高效解決找樣難題。
記者在走訪北市場時,看到一位身材矯健、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正在一樓秋冬面料專區尋問樣衣同款內襯的毛絨面料。只見他與經營戶交流完顏色、克重、門幅等信息后,便拿著樣卡,急匆匆地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在和記者溝通的同時,李偉不停的刷新全球紡織網APP頁面搶單,李偉說道:"30-40%的找樣服務來自全球紡織網。"
找樣師傅李偉,柯橋人,80后,從事找樣服務已經有5年!
為什么市場里的找樣師傅年紀都不大?面對記者的疑問,李偉笑著回答:“找樣服務并不適合年齡偏大的人群,一是需要足夠的體力、二是需要良好的記憶力。當然,還有一些資深的師傅在積累一定的資源后,轉到市場從事面料生意。當然高科技手段要用上:先全球紡織網APP搶單,再有布APP搜圖對花型,到市場觸摸屏找對應門市部,這樣事半功倍,有的放矢少跑腿。”李偉告訴記者,原先他在染廠從事打版、打色等印染工作。2015年,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離開了工廠,來到了市場周邊的一家紡織行業服務型公司,專門負責市場找樣。剛開始,李偉對面料知識了解得并不全面,對市場產品分布也不清晰。于是,他從東升路市場、東市場、北市場、聯合市場等各個市場開始,挨家挨戶地去了解與熟悉,經過了幾個月的磨煉,他終于分清各個市場布局與產品類別。現如今,李偉對于哪個市場的哪個位置,甚至哪家門市經營哪款面料都了然于心。
“目前,客戶的需求以秋冬類面料為主,像我今天就要去尋找燈芯絨、毛絨這些面料產品。”李偉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無紡布袋中,有五、六款需要尋找的面料樣品。同時,記者在跟隨李偉找樣的過程中發現,他僅憑手感就可以快速識別面料樣品的匹配度。“有些面料通過紋理的觸摸,就能大概了解其成分。”在李偉的解釋下,記者了解到,人工找樣的優勢在于品質的保證,這也是找樣師傅的競爭實力體現。“不單單是找樣,有些長期合作的客戶,還常常要求配合提供后續對接服務。”李偉補充道,驗貨、發貨等這些后續配套服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通過他的“把關”,可以免去服裝公司、工廠等采購方不少后顧之憂。
這些年,李偉靠著兩條腿,在市場里來回穿梭。除了以行動鑄就夢想外,他還對市場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在他眼里,市場既熟悉又陌生。原來,近幾年,中國輕紡城各大市場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逐步完善市場配套設施,合理規劃區域布局,為經營戶、采購商以及找樣師傅們提供了一個便捷、舒適的經商之所。像李偉這些整日以市場為中心的紡織從業人員,他們難以發現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卻每日用腳步丈量市場發展新寬度。(圖、文/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