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江海精神,孕育了南通這座素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稱號的城市。近代,張謇開風氣之先辦教育、興實業,將這座海上“漲起來”的城市變成擁有實業的紡織之鄉。40年來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作為首批對外開放的城市,這里煥發了新的活力,建設起“強富美”的新南通。
強經濟:大國重器“天鯤號”榮居亞洲第一
2018年6月12日大國重器“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疏浚裝備制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振華重工啟東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新華向記者表示,海底不僅有泥沙,還有較為堅硬的珊瑚礁和巖石,這對于海底挖掘來說,處理起來比較比較復雜。
陳新華向未來網記者介紹,“在過去只能用爆破法把礁石炸碎,但這樣做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會直接傷害這片海域的海洋生物。后來開始使用絞刀將泥沙巖石挖開,再用泵將泥吸上來,做這種工作的船就被稱之為絞吸船。”
“現在使用的‘天鯤號’最大深挖35米,是國內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它可是國內首艘采用全電力驅動型式的自航絞吸船,挖掘系統能力是世界先進水平。”陳新華表示。
在該基地建造的被稱為“造島神器”的“天鯤號”,其挖掘功率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是國內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國內首艘采用全電力驅動型式的自航絞吸船,輸送系統能力世界第一。
作為江蘇唯一的江海門戶,南通在2011年即已成立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規劃用地面積35.8平方公里,以海工及重裝備為主,涉及海洋工程裝備、特種船舶制造、重大技術裝備、海工船舶配套等領域,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海工船舶制造基地。
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推動發展的著力點,加快構建“3+3+N”先進制造業體系,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121個、同比增加391個,完成投資1188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27家。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產業和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三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9000億元。
富民生:百年紡織之鄉華麗轉身 讓老百姓富起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南通疊石橋人的繡品創業之舉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上世紀80年代,這里只是東部沿海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一個小鄉鎮。從腳踩縫紉機繡枕巾、桌布起步,疊石橋在夾縫中生存,在改革開放中成長。
經過30多年發展,疊石橋家紡產業已從傳統手工藝、普通縫紉機生產,現在已發展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公共服務優質、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級家紡產業集群,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009年從遼寧南下來到江蘇南通的姚舜,用十年時間見證了疊石橋家紡產業的發展。
“疊石橋在中國家紡業上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配套中心了,當地政府‘放水養魚’,政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政府主動幫我們對接,幫我們尋找合適的渠道、合適的單位。”正是看中了疊石橋優秀的營商環境,姚舜邀請在遼寧老家的朋友一起來南通發展,自己也簽了戶口,成為一名“新南通人”。
為了讓老百姓們真正富起來,南通市在人才、扶貧方面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聚焦富民”的工作要求,完善富民“五大機制”,實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動計劃”,全力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 據統計,2017年,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2756元、20472元,分別增長8.9%、9.2%。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50項,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7%。
記者獲悉,深入開展富民強企奔小康“走幫服”活動,實現了5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
人才引進方面,出臺“人才八條”政策,召開通商大會,實施“歸雁計劃”,開展“江海英才創業周”等活動,累計引進國家“高層次人才”專家158人、省“雙創人才”321人,高層次人才總數列全省第一方陣。
美環境:生態保護讓綠色青山呈現詩情畫意
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制定沿江“共抓大保護”一張圖,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實施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創”,建成國家生態市。南通市推出3大措施,全面啟動“三河三行業”整治,集中力量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辦事項整改,大氣PM2.5平均濃度全省最低,大氣、水污染治理受國務院通報表彰。
構建大體制,南通市政府成立了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支持公安機關主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強化鎮村兩級污染防治工作責任;完善大機制,實施一月一點評、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述職,形成全面組織、全域覆蓋、全員參與的污染防治新格局。
記者行至于五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發現平靜的湖面上有三兩只白鷺飛過,滿目青山綠水,綠樹蔥蘢,處處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這里空氣清新,水越來越清,經常有白鷺飛來,現在很多人都來我們這里旅游。”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先生告訴未來網記者,我們終于看到了以前詩里面才有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