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5日于杭州召開的2018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暨第24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工信部表示,我國將推動化纖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和“綠色纖維”認證,形成化纖行業綠色制造體系。同時,也將加快“紡織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且鼓勵企業整合全球資源,建設境外優質化纖原料基地。
推進化纖行業“綠色纖維”認證
化纖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過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后處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作為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最為重要的材料之一,化纖產業的“綠色程度”也折射著一國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的能力與水平。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和消費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生產規模呼喚更加清潔、環保的制造方式。在綠色制造方面,工信部將加強再生纖維行業規范管理,形成化纖行業綠色制造體系,進一步推進功能化、差別化、高性能化纖維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工信部負責人在會上表示,通過創新發展,我國再利用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2017年的12%左右,化纖行業綠色制造水平有明顯提升,但仍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和環保壓力。對此,工信部將推動化纖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推進“綠色纖維”認證,形成化纖行業綠色制造體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負責人也表示,中紡聯將推動化纖行業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回收再利用技術等開發和應用,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建立健全清潔生產的評價制度和標準。
由行業龍頭企業自發組成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在會上發布了《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期通過建立行業間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綠色發展公共交流平臺,定期公布行業節能環保情況等方式,推動聯盟企業加快綠色可持續發展步伐,降低綜合能耗。
加快高性能纖維創新研發
目前,我國化纖產業保持健康發展態勢,行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結構調整不斷深化。隨著全球化纖生產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和消費國,化纖產量占據全球總量的60%以上,以碳纖維為代表的高性能纖維及海洋生物基纖維等實現技術突破,纖維新材料產業初具規模。然而,我國化纖產業仍面臨較大轉型升級壓力,有效提升創新能力是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化纖產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技術創新體系仍未形成,產業用纖維比重偏低。工信部將加快推進“紡織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建設,完善纖維新材料技術創新聯盟,同時引導和鼓勵化纖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實現從紡絲到倉儲的智能化管理,推進化纖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持續優化商業新模式和新業態。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化纖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16-2020)顯示,“十三五”期間,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在國際紡織品服裝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增長趨勢的帶動下,化纖工業作為紡織品服裝的原料產業也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我國化纖及其制品憑借較為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國際市場還有繼續擴大的空間。
同時,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加快推進,也將直接拉動化纖產品消費的增加。由此可見,未來我國化纖行業前景依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