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尚、綠色已成為紡織工業的新標簽,為進一步提升棉紡織產業發展質量,加強行業交流,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綠色生產,增強企業競爭能力,6月28日,“潤力·中國織造技術創新發展論壇暨全國漿料和漿紗技術2018年會”在山東淄博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主辦,中棉行協紡織上漿專業委員會承辦,常州海劍紡織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市潤力助劑有公司)協辦,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克莉、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陳思奇、淄博市輕紡行業協會副會長何雅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家賓等領導,以及來自漿料、織造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出席了活動現場。會議由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耀主持。
在嘉賓致辭環節,王家賓首先發言,他指出,隨著紡織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時尚、綠色成為中國紡織產業的新定位與新標簽,魯泰作為行業發展的先行者率先將綠色制造、可持續發展融入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危害環境物質的排放,推行少上漿、少PVA上漿等綠色上漿工藝,實施低碳節能工程,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常州海劍紡織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市潤力助劑有公司)總經理張海峰在致辭中表示,經歷了38年的發展后,常州潤力重新對市場進行了細分,將不再生產印染助劑,而是專注于淀粉、丙烯酸漿料的研發、生產與漿紗技術的服務;同時于今年6月份開始啟用常州海劍紡織新材料有限公司抬頭,公司將一如既往地秉承常州潤力的發展理念,做好產品,做好服務。
何雅英詳細介紹了淄博市紡織行業的發展現狀。作為淄博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十三五以來,淄博市紡織工業按照完善產業鏈、推進高端化、增強競爭力的基本思路,著力提升發展規模和質量,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明顯的成效,行業的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競爭力不斷增強。她指出,未來我們的紡織企業應該抓住機遇,增強信心,團結一致,共同發展,加快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步伐。
在分析我國棉紡織行業發展形勢時,王克莉表示,棉紡織行業的發展呈現兩大亮點:一是智能化快速發展,二是綠色生態緊跟步伐,未來棉紡織行業將朝著高質量、創新驅動、品牌引領和人才支撐的方向發展。我國棉紡織行業首先要把握以棉花為首的紡織原料質量關,其次提高棉紗線、棉織物的品質和附加值。同時,技術升級、產品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建設、跨界融合是棉紡織行業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重要途徑,而掌握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利器。
據介紹,規模與效益方面,2017年規模以上棉紡織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1054.4億元,同比增長3.0%,實現利潤總額1037億元,同比增長0.9%。據統計,我國目前紡紗錠數1.18億錠,織機約116萬臺;2017年全國棉紡織行業紗產量1929萬t,同比增長2.4%;布產量610億m,與2016年持平;其中牛仔布產量27.5億m,較2016年減少0.18%,色織布36.5億m,與2016年持平。
產業升級方面,新型紗線產品產量大幅攀升,其占紗產量比重從2005年的不足3%提升到了12.7%,發展迅速。無梭布的產量占比逐年提高,從2005年的52.75%提升到了2017年的近90%,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下游消費方面,印染布產量在2017年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產能持續增加。根據統計核算,2017年用于服裝的梭織物使用量達到400多億m,服裝產業的梭織物消耗量逐年攀升。
投資方面,2017年棉紡行業實際完成投資3168億元,同比增長2.13%,增幅較2016年收窄近18個百分點;投資增速波動下滑,其中棉織造投資增速下滑較快;棉紡織海外投資,從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到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再到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都成為我國紡織企業海外轉移的熱點國家。
貿易方面,2017年,我國棉制紡織品及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為915.7億美元,同比增加0.3%。其中,出口貿易額820.4億美元,同比下降0.4%,進口貿易額95.3億美元,同比增加6.2%。
漿料發展方面,紡織漿料生產企業和紡織企業都積極嘗試、研發替代PVA的環保漿料和上漿新工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7年跟蹤企業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PVA在漿料用量中的比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70%已經下降到了12%左右。
會上,來自常州海劍、魯泰股份、廣東溢達、淄博銀仕來、際華三五四二、德州興德棉、華紡股份、鄭州紡機等國內知名紡織、家紡、印染企業的行業專家圍繞“科技驅動,綠色漿紗”進行了專題報告和專家答疑論壇。
此外,會議還對年會論文集優秀論文作者進行了頒獎和表彰,公布了2018年度可替代PVA優秀上漿推薦產品,并對優秀漿料產品進行了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