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南通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但產業層次偏低、企業單體規模偏小、產能結構性過剩、品牌推廣力度不夠等一系列問題,都對其轉型發展產生了制約與束縛;強化產業引導、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產業技術研發,完善產業服務配套……可謂應時應勢。23日,由南通市紡織工程學會主辦的“南通紡織工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專題報告會”在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舉辦。
本次報告會特邀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高級工程師毛鑒新,江蘇大生集團數字化車間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張紅梅,以及來自教育前沿的南通大學服務地方處副處長、教授唐虹,從實踐與科研的不同角度切入,為我市正在紡織創新發展路上不斷摸索的紡織大咖貢獻思路。當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我市紡織行業前沿的科技人員、市紡織大專院校的學生代表等近百人前來聆聽。
作為江蘇省紡織行業的“排頭兵”,無錫一棉的“轉型路”選擇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兩化融合。毛鑒新說,生產現場的溫濕度是影響紗線質量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傳統的人工抄表,在準確性上存在不足,于是企業將生產現場的溫濕度傳感器并聯成物聯網,實現了溫濕度信息實時、準確和透明的精細化管理。而南通本土的江蘇大生集團則與大家分享了企業先行開展數字化紡紗的經驗。作為數字化車間的負責人,張紅梅介紹說,2014年大生建成了國內紡織行業首條全流程國產設備示范生產線——數字化紡紗車間,總投資1.6億元,規模5萬錠,年產高端特種纖維賽絡緊密紡紗線6000噸,在節能環保、兩化融合以及智能制造方面,為紡織行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今年已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紡織業究竟將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南通市委市政府去年提出了“3+3+N”的產業發展戰略,其中便可找到答案:紡織將作為重點產業,走“高端紡織”發展之路。而作為一支由紡織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學術團體,南通紡織工程學會堅持服務行業發展需求,旨在為紡織企事業單位的科技進步和會員的學術交流和知識更新服務;推動紡織行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和技術推廣;動員和組織會員為繁榮南通的紡織科技事業,為振興全市的紡織工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