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又一山人任藝術總監聯袂姜綬祥和洪強一起策展的新井淳一經緯世界藝術展在香港理工大學創新館和服裝館隆重開幕,展覽在風、光、影、景以及建筑環境中再現新井淳一的大型紡織藝術作品!
著名日本設計師新井淳一(1932-2017)的紡織作品向以復雜和創新見稱,他把傳統紡織技術與實驗生產過程融合,因作品集當代西方科技與東方理念于一身而為人知曉。新井淳一的前衛工藝備受肯定,并促成了與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品牌CommedesGar?ons)等的重要合作。新井淳一1932年出生于日本群馬縣桐生市的一個和服紡織世家,成長期間接觸到各種布料,因此通曉編織和紗線的數百年傳統和文化。他透過先進電腦程式將之重新演繹成尖端的處理方式,利用布料特性而造出創意空前的雕塑作品。
本次展覽中新井淳一除了充分應用電腦的輔助設計,還通過化學方法將紗線的光澤纖維熔化,再去成型和絞染織物,還用鋁,銅,不銹鋼,甚至鈦進行了實驗,也用棉花,羊毛,聚酯,尼龍和其他纖維進行創作。
幾乎沒有哪種最先進的紡織品處理方式能逃避他的嘗試:加熱褶皺,真空設置皺紋和熱轉印列印添加鮮艷的色彩;將不同的紗線編織在一起來雕刻織物;在濕熱處理過程中,利用其部分的收縮和起皺成型等等。
日本的設計從上世紀中葉陸續走進國際市場,并得到了全球的推崇和認可,不僅是在日用電器產品,還在建筑,服裝,動漫,等多個文化領域;但同時,日本卻依然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工藝和做法的延續,那么,是什么賦予日本產業設計的動力和研發創作的源泉呢?除了資本的支持,或許更離不開的是,對于創作由衷的激情和熱愛。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新井淳一不是從一個我們所認知的藝術途徑為起始,他的創作也不是基于傳統對圖案紋樣繼承后的發揚,或是說從圖案紋樣的美術效果上去認識紡織與面料,而是深入到材質成型的過程中,通過經緯交織的技術特性,在對織染技術的改良和新技術的運用上去探索織物的創新,進而所表達出的質地,就不再拘泥于二維的平面,而是有三維的立體,甚至蘊含了材質的情懷;直至發展到用藝術的觀念,去思考紡織與面料的個性與生命,再將設計轉化為藝術的創造,賦予織物以靈性和情感。
正如聯合策展人,香港理工大學的姜綬祥博士所說:在對風俗與時尚、傳統與現代設計的探索中,新井先生將織物與服裝設計的概念進行重新定位,力求把人類的情感文化與織物自身的美相互交融,并轉化為紡織品設計的獨特優勢。
六廠基金會聯席總監高橋瑞木表示:「昔日南豐紗廠所生產的簡單綿紗常被制成各種不同的日用品,包括毛巾、床單和服裝等。作為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物料,布料能為社區帶來不同層面的社會影響。我們很榮幸能舉辦第二屆『新經緯系列』,提供獨一無二的平臺,探索紡織在當代社會于不同階段的發展,配合六廠基金會的視野就多個當代議程展開精彩辯論,透過跨越紡織、藝術和文化的界限,吸引更廣泛的觀眾。」
「自組織化:新井淳一經緯世界藝術展」展覽是藝術家的首個香港回顧展,以向他一生的努力和成就致敬。被稱為「夢想編織者」的新井將呈獻布料的多樣化挑戰和動人之處,帶領觀眾體驗藝術家充滿感官、紋理和視覺沖擊的個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