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2017年全國非織造布行業科技大會在江蘇昆山召開。本次會議以“融合創新、高端智造、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謀求新時代下非織造布行業的產業鏈跨界融合,開拓非織造布應用“無限替代”的新方向。
會議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主辦,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產業用紡織品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協辦,江蘇省盛紡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市巴城鎮人民政府承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玉良,江蘇省經信委科技與質量處處長黃海勇,以及來自國內紡織高等院校非織造專業、研究所,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的300余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李陵申在致辭中表示,非織造材料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界人士對傳統紡織品的認知。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非織造材料生產、銷售、貿易國,具有完整的非織造布產業鏈條和全球最大的生產能力。今年前8個月,我國規模以上非織造布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32億元。然而,我國非織造行業在高端制品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科技創新動力不足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對于我國非織造行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李陵申提出4點建議:一是向高技術方向發展,我國非織造材料行業在科技創新體系、技術研究、應用推廣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開發具備高端技術的非織造材料已成為行業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二是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品質是產品發揮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高端產品缺失、結構失衡等問題導致我國部分非織造材料的競爭力落后于國際品牌產品,應當引起業內重視;三是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多元化發展包括應用領域、原材料、工程設計、工業制造、產業鏈向上延伸等多個方面,非織造行業要實現單一創新向融合創新的的轉變,實現新材料、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四是向生態化方向發展,非織造材料是傳統廢舊紡織材料回收再利用的重要出口,其本身發展也應實現生態化、綠色化,進而形成綠色生態閉環發展。
納米材料是國際先進材料的研究重點,其在非織造材料的應用前景也被業內人士看好。會上,俞建勇和李玉良分別做了題為《靜電紡納米纖維材料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和《分子材料聚集態結構:從一維到二維》的學術報告,從納米材料的原子研究,應用推廣方面介紹了納米技術在非織造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東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向與會人員分享了其在納米纖維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型生物基纖維的發展也為非織造材料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在題為《生物基纖維行業發展現狀及在非織造布行業中的應用》的報告中指出,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行業依靠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內化纖行業轉型升級的新亮點。截至2016年年底,國內生物基纖維總產能達到35萬噸/年,其中生物基合成纖維和海洋生物基纖維產能分別達到15萬噸/年和0.35萬噸/年,殼聚糖纖維、海藻酸鹽纖維已經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但行業依舊存在關鍵技術和裝備相對較弱、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企業規模產能偏小等問題。下一個發展階段,國內生物基纖維行業要突破生物基及原料產業化技術、生物基纖維綠色加工工藝,推進原料制備與纖維生產一體化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完善生物基纖維及原料體系標準,推動標準國際化進程;開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制備共性工程技術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資源共享數據庫,爭取在2020年實現生物基再生纖維產能50萬噸/年。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傳雄在《非織造布智能制造體系初探》報告中說,實施智能制造是世界各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最有效的方法與路徑,非織造布智能制造的基礎包括自動化和信息化,智能產品、智能服務、智能裝備等10項關鍵技術,需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會上,中國紡織科學技術有限公司、鄭州紡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企業非織造裝備介紹了如何落實智能制造方向。與會人員一致認為,要實現非織造行業的智能制造,應當建設智能生產線和智能非織造工廠,實現智能生產線的模塊化、標準化、數字化設計。
近10年來,以針刺、紡粘、水刺工藝為代表的非織造布工業茁壯成長,與其關聯的上下游相關產業迅速成型,非織造布在醫療、衛生、建筑、土工、過濾、包裝、汽車、農業等應用領域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如今,非織造布產業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加快,非織造材料依靠成本和性能優勢不斷拓寬應用范圍,現有市場不斷改良,潛在市場快速擴大,會上,青島大學非織造材料與產業用紡織品創新研究院、東華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汽車集團地毯總廠有限公司、上海豐格無紡布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必得福無紡布有限公司負責人就工藝研究、應用創新等方面向參會人員分享了非織造產品的應用如何從“替代品”轉換為“必需品”。
會議授予15家企業“中國非織造布行業科技創新先進企業”稱號,高勇、李陵申、俞建勇、李玉良為15家獲獎單位頒發獎牌。
15家企業分別是▼
南京際華三五二一特種裝備有限公司
江蘇迎陽無紡機械有限公司
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大連華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金由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宏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三維絲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同大海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汕頭三輝無紡機械廠有限公司
天鼎豐非織造布有限公司
江蘇盛紡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恒天嘉華非織造有限公司
浙江梅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紡織科學技術有限公司
此外,主辦方梳理了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專業高校的數十個科研項目,并在會議期間設置了非織造科技成果展示區,對近年來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的部分項目進行了集中展示。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內非織造行業科技創新的步伐越來越有動力,基礎研究和研發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也在快速推進,整個行業發展快速有序。
會議同期還召開了非織造布智能制造創新聯盟籌備會、微納米非織造布研討會暨聯盟籌備會、殼聚糖材料醫衛應用技術創新聯盟籌備會、產業用紡織品助劑應用研討會、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標準審定會、對非織造布疵點術語標準討論會等專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