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春風中,柯橋區濱海印染產業集聚區三期工地上,12個高端印染項目同步開工建設。此起彼伏的機器轟鳴聲,讓整個工地顯得頗為壯觀。“這些項目,將成為柯橋高端印染業最典型的代表。”柯橋區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婁東寅說,在經歷陣痛中的轉型后,柯橋印染業已經輕裝上陣、活力無限。
去年年初,柯橋印染產業何去何從,還是一個令人沒底的話題。備受“三高”癥困擾的柯橋印染業,已經呈現出積重難返的跡象。在這個印染業命運的關口,柯橋區痛下決斷啟動“亮劍行動”,以“壯士斷腕”的魄力開展了印染產業整治,一口氣關停69家印染企業,而這相當于減去柯橋區三分之一的印染產能。
可以說,這次整治為柯橋區的印染業帶來了新生。
占全國產能三分之一的柯橋區印染業,在經歷重新洗牌后,迅速以“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的產業定位,重新站在了國際競技場的最前沿。搬遷集聚升級后的企業,有的利潤率大幅度提升,有的已然上市,有的具備了與國際頂級印染企業競爭的實力,他們正以生機勃勃的勢頭搶占國際市場制高點。
今年底,柯橋區原有的200家印染企業將全部搬遷集聚,并整合成100家左右。那時的柯橋區印染業,也將徹底改變“以量取勝”的歷史,走入綠色高端新時代。
按照“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目標要求,紹興濱海工業區積極打造藍印時尚小鎮。
治沉疴剝離“高污染產能”
印染產業的沉疴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在老印染人的心中,它的運行模式與“高端”沾不上邊。
“一個農民洗腳上岸,買一兩臺染缸,在家就可以辦染廠。”浙江永利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燕芳說,很多印染企業都是這樣發展來的,“永利”也不例外,這些年“永利”雖然越做越大,但是始終是以“攤大餅”的模式在擴張。“攤子是鋪大了,但是生產環境、產品品質、企業利潤,并沒有質的提升。”
直到2015年,“永利”從楊汛橋鎮搬到了濱海印染集聚區,購進先進進口設備,引入先進管理模式,才實現了質的飛躍。
事實上,更多的印染企業綜合情形,可能還不如“永利”。在去年初“亮劍”行動啟動之前,柯橋區相關部門曾對最初列入關停整治對象的64家印染企業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2015年的數據,這64家企業上繳國稅和地稅占比分別為18.2%和17.8%,污水排放量和用能占比卻分別達21.3%和25.4%。“很多企業都是‘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貢獻和索取嚴重不相稱。”婁東寅說,正是這組數據,堅定了柯橋區委區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
印染產業向來是柯橋區的支柱產業,是納稅大戶,要在這一產業上動刀需要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氣。
這一次柯橋區沒有退讓,不再以企業的大小來決定它的去留,唯一的衡量標準是是否落后 。“對安全隱患嚴重、現場管理不到位、環保和設備等不達標的企業,一律整改。”柯橋區經信局局長倪仁龍說,經濟新常態下,如果不咬牙堅持淘汰落后產能,那么未來一定會被這些落后產能拖累拖垮。
此后的整治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整個過程雜音也不小。
柯橋區個別老干部曾發出警告,斷崖式削減印染產業,對柯橋區而言的震動將會極大,它事關2萬多名員工的生計,還可能引發上下游產業的震蕩,紹興的產業根基甚至也會因此坍塌。而不少企業家則擔心,若整治導致大量印染企業外遷,中國輕紡城將淪為空城。
但是,柯橋印染產業去產能還是堅定地走了下來:淘汰落后印染設備3047臺(套),淘汰落后產能45億米,27家企業完成兼并重組。與此同時,柯橋區用于環保、設備更新等方面的技改投入達到36.5億元。
這種堅定帶給柯橋區的,是環境和產業的雙重減負。
在印染產業整治之后,去年柯橋區空氣優良率上升到75%,29個市控及以上斷面全面消除Ⅴ類、劣Ⅴ類水。與此同時,紹興136家印染企業實現銷售624.13億元、利潤39.34億元、稅金24.85億元。在銷售額與以往持平的情況下,136家企業所創造的利潤和上繳的稅金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5%和18%。
高門檻打造“世界級產業”
大刀闊斧的整治,砍掉落后產能,讓印染產業輕裝上陣,只是第一步。柯橋區的目的是,是要通過高門檻將印染產業打造成“世界級產業”。
柯橋區印染產業要邁出的第一道門檻,是去年紹興出臺的史上最嚴的四部印染行業提升標準。根據這些標準,未來柯橋區的印染企業染料要達到歐盟標準,主要產品質量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產品產值率要達到40%以上,企業單位排污量稅收30元/噸·年以上,無環境污染投訴舉報,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要搬遷到柯橋區印染集聚區的企業,要邁過的第二道門檻,是企業的規模需要達到排污指標在1萬噸以上,才能獲得80畝的安置土地。而在2010年,柯橋區剛開始倡導集聚時,企業的規模只需要達到2000噸以上的排污指標,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安置土地。
“這些門檻設置的最終目的,是要印染企業與過去劃清界限,從一開始就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立足‘綠色高端’和‘世界領先’,將集聚區打造成高端印染集聚地。”婁東寅介紹說。
在大量吸收高端印染業集聚的基礎上,柯橋區還作出了規劃,投資80億元打造“藍印小鎮”,將100家印染企業集聚的0.8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中國傳統色彩與國際流行時尚的匯聚之地,中國先進印染工業技術的集中展示之地,印染文化的傳承和再創造之地,“產、學、研、居、游”多位一體的樂活之地。
一系列舉措收到的成效相當顯著,一大波高端印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
浙江永利印染有限公司在搬到濱海印染集聚區后,投入4億元采購意大利進口設備,引進7S管理模式,主攻歐美市場,產品利潤率能提高15%以上。在“天宇印染”的新廠房,來自德國的一流品牌設備隨處可見,工人們有條不紊地生產,倉庫的布匹擺放得整齊劃一,地上沒有一張紙片,潔凈程度不亞于寫字樓里的白領辦公室。
“以前,做生意靠數量來賺利潤,卻總是利如紙薄。如今,我們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能耗管理和成本控制了。”迎豐紡織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傅雙利說,現在公司正與一家科技企業合作,未來企業將改造升級為智慧工廠,實現生產高度自動化。
對于柯橋區印染產業的變化,婁東寅深有體會。他說,以前柯橋區的企業在外面考察時,總是稱贊廣東的印染企業車間干凈,羨慕韓國印染企業的機器設備先進,現在再去,反而有了優越感。“集聚區的很多企業機器設備不但國內少見,甚至比日韓這些國家的都要先進,說是世界領先,一點也不夸張。”
其實,數據也能體現柯橋區印染產業從“低小散”到“高大上”的迅速轉變。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柯橋區印染企業平均加工價格提高20%,最高提高至50%,在產值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印染業稅收增長13%。這足以說明,柯橋區印染產業產品附加值得到了大大提升。
謀長遠培育“全國性樣板”
不過,數據并不是柯橋區眼下最重要的追求。在柯橋區的規劃中,要有更多優秀的印染企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性的樣板。
根據計劃,柯橋區今年要完成印染企業關停退出或搬遷集聚46家,整治提升50家,加快印染產業集聚提升三期項目建設,16個項目全部動工建設,力爭新建成2家,培育年產值超10億元印染企業10家以上、綠色標桿示范企業3家,新增印染上市企業1家。
這樣的目標,目前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今年的元旦剛過,浙江樂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傳來喜訊:“樂高股份”成功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上市。這標志著樂高公司正式進入資本市場,成為紹興首家掛牌“新三板”的印染企業。
3年前,“樂高”以高標準、嚴要求落戶濱海印染集聚區,累計投入5.5億元,成為印染行業示范企業。2015年投產以來,樂高公司一直保持高效的生產狀態:投產首年即實現產值1.5億元。如今,公司又投入2000多萬元,即將引進瑞士貝寧格無水印染成套設備,向“無水印染”進軍,打造綠色印染。
在柯橋區,還有不少像“樂高”一樣的企業即將進入投資者和市民的視野。比如,浙江迎豐科技股份公司在去年12月28日順利完成股改,向主板上市邁進一大步,而“永利印染”、“南燕染整”等多家印染企業也正在推進股改上市。這些企業,都將成為柯橋區綠色高端印染的典型代表。
事實上,為了打造更多“全國性樣板”,柯橋區將各種要素都在向濱海印染集聚區靠攏。
在配套設施的建設上,包括水、電、氣和污水污泥廢氣處理等基礎設施在迅速推進建設。1月12日,濱海第二水廠一期工程建成,有效緩解了柯橋區濱海印染集聚區工業用水的供需矛盾;4月,省內最大的熱電聯產項目——紹興濱海熱電廠二期擴建工程的首臺機組并網發電,有效緩解了濱海印染集聚區企業用汽壓力,助力濱海工業區藍印時尚小鎮建設;7月份,環塘變電站也將建成,它將成為濱海工業區第12座110千伏以上變電站,為濱海印染集聚區內的印染企業提供充足的電力。
為強化科技支撐,去年6月底,柯橋區委、區政府還以浙江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為主體,整合中國紡織科學院江南分院、紹興文理學院部分資源,依托香港理工大學、韓國纖維研究院等外部技術支持,構建了集政、產、學、研為一體的印染技術研究院,要讓全世界的智力為柯橋區的印染產業服務。
目前,柯橋區還在著手制定引領印染行業的產業標準,希望在整合現有行業標準的基礎上,以綠色高端為主導,收集借鑒歐盟和發達國家先進標準,吸收“藍標”等國際主流認證標準,制定出一個高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要求的產業標準。
婁東寅說,這些全方位的努力,都在致力于讓柯橋區印染業徹底告別“低小散”,實現脫胎換骨般的轉型,為柯橋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