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高品質差別化再生聚酯纖維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
完成單位: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海鹽海利廢塑回收處理有限公司、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完成人:陳浩、仝文奇、方葉青、沈瑋、金劍、蔣雪風、姜軍、張吳芬、董鳳敏、翟毅、朱華生、周曉輝、吳海良、劉永亭、吳昌木
杭州灣北岸靠近跨海大橋的海鹽縣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氣候濕潤,站在海邊,一陣陣海風拂過臉龐,很是愜意。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靠近海邊的經濟開發區內,每天都有一車車的廢舊可樂瓶、礦泉水瓶運到這里,一年的數量多達200億只。這些廢舊的聚酯瓶子經過清洗、加工后形成瓶片,最后再做成滌綸長絲。這些不可降解的 “白色污染”就是這樣變廢為寶,成為了紡織工業的再生原料,據說20個500毫升裝的廢棄飲料瓶經加工紡出滌綸長絲后,可以制成一件上衣,中國紡織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循環經濟的意義。海利公司形成了舊聚酯瓶回收、瓶片原料加工、再生滌綸長絲生產的產業化,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成果“高品質差別化再生聚酯纖維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當之無愧地獲得了紡織之光2016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
28個可樂瓶做套球衣
每個到訪過海利公司的人,都會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葡萄牙球星C羅穿著由adidas贊助的球衣馳騁賽場,而這款球衣號稱是用“海洋回收紗”做的。而所謂的“海洋回收紗”其實就是從海洋里撈出來的可樂瓶,經過加工做成瓶片,再制成纖維,C羅的那套球衣就是用28個可樂瓶制成,球星的影響力巨大,讓人們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以及循環經濟大有可為。
全世界一年生產的聚酯瓶約有3000萬噸,中國的產出量約在600萬噸,這些“白色污染”不可降解,對地球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回收聚酯瓶,加工再生纖維,已經成為化纖行業循環經濟的必由之路。在國內,大大小小的瓶片加工企業有數千家,絕大多數規模小,屬于作坊式生產,看似是循環利用,實際上生產中造成嚴重二次污染,產品質量差。另一方面,舊聚酯瓶來源廣泛,雜質含量高、顏色各異、粘度不同等,瓶片原料性能差異大,紡絲性能差,生產高質量聚酯纖維困難。
面對市場現狀,海利公司立志要做中國真正的綠色企業。國內企業大多使用進口聚酯瓶,海利公司則把目光投向國內,他們使用的聚酯瓶絕大多數來自國內。長三角是我國聚酯瓶消費集中地,海利公司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設立了聚酯瓶回收點,建立了自己的廢瓶回收體系。
下有地板,上有天花板
海利公司在收購了當地兩家化纖企業后進入了化纖行業,在國內化纖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海利敏銳地意識到,如果再靠發展規模是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的。他們另辟蹊徑,在以前瓶片紡短纖的基礎上,探索用瓶片紡長絲,他們四處請教專家,但得出的結論是不可行。海利人并沒有放棄,而是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繼續探索著,最終用改造的半自動卷繞機做出了POY長絲,2010年,又采用中麗制機的全自動卷繞機實現了POY的規模化生產。這以后,國內不少再生企業紛紛進入POY長絲市場,導致競爭激烈。海利公司于2012年又開發了FDY產品,在進入海利循環經濟產業園后,他們又開發了異收縮混纖絲ITY。靠著差異化競爭理念,海利的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然而,近幾年化纖行業并不景氣,再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境頗為尷尬,“我們這樣的企業下有地板,上有天花板,是在夾縫中生存。”公司總經理陳浩道出了其中的苦衷。“下有地板”意味著國內再生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不少號稱“綠色”的企業實際上并沒有得到環保認證,很多作坊式的企業生產不規范,聚酯瓶的收購處理環節存在很多問題,在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時,用低價擾亂市場。“上有天花板”意味著熔體紡有規模效益,瓶片紡絲在品質上很難超越熔體紡。
怎么辦?“怨天怨地不行,還要靠自己的努力。” 陳浩說,瓶片紡也有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才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要想“踏破”地板,就要在原料上動腦筋。經過統計分析,在收購的聚酯瓶中,白色的占60%,油瓶占15%,藍色的占15%,綠色的占5%。油瓶由于含雜質高、不干膠標簽難處理、瓶厚粘度高等因素,以前是不能用來做長絲的。從2013年開始,海利公司進行技術攻關,一舉突破了技術瓶頸,實現了油瓶瓶片紡絲。同時,以前很少使用的藍瓶、綠瓶也被用來做有色絲,通過技術創新,海利公司做到了聚酯瓶的充分利用,從原料上降低了生產成本。
“捅破”天花板也非易事,不能直面競爭,就采取迂回策略。海利公司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線做差異化,力求與國內再生長絲企業區別開來,別人都在做POY,他們做FDY;別人做FDY,他們又在做異截面品種。他們更是開發了別家沒有的異收縮混纖絲,進而又開發了有色絲。240D、270D、700D、950D,其他廠家不會涉及的這些品種都出現在海利的生產線上。
瓶片紡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光澤度好。其他廠家都在做半光產品,海利避開半光,而做起了有光產品,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突出了瓶片紡的優勢。海利公司就是這樣在競爭中殺出了一片藍海。
不得不承認,社會上一些人對再生產品企業還認識不足,對企業、產品和價格會另眼看待。但是海利公司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再生產品企業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可以實現綠色清潔生產。他們以廢棄聚酯瓶為原料生產高品質的再生聚酯纖維產品,走出了一條產品高質量、過程低碳化的新路子,對資源綜合利用具有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以此帶動了廢舊聚酯回收、再生纖維加工、服裝以及家紡生產發展,推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發展。
如今,來海鹽的客人都會到海利看看,綠色清潔、自動化的生產線令人大開眼界,一個個廢棄聚酯瓶,經過處理變成了長長的化纖絲。在人們眼中,一個收購廢品的企業和高科技綠色企業畫上了等號。他們開發了再生滌綸POY、FDY、ITY三大系列產品上百個品種,運用于中高檔服裝、裝飾面料和縫紉線、地毛毯領域。通過了GRS國際認證,產品出口歐美等國,不少國外客戶點名要海利的再生化纖絲。
“環保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海利就是要做一個不一樣的再生企業”,在陳浩眼中,未來的市場還很大,隨著國家環保政策的日趨嚴格,那些污染企業終有活不下去的那一天,而海利已經在綠色道路上先走了一步。
本刊記者-郝杰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