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德昌縣總工會、婦聯與德昌縣傈僳族火草麻布合作社一起,在南山鄉杉木溝村舉辦了傈僳族火草麻布生產技藝培訓班。培訓班主要從種植火麻、火草,生麻纖維加工,紡麻線,編織火草麻布等多個環節進行培訓,由非遺傳承人傈僳族老藝人在現場進行演示和講解。
多位傈僳族老藝人說,許多年輕人對這個民族文化瑰寶和遺產已不熟悉,甚至有陌生的感覺,這樣的培訓班非常必要。既對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繼承發展的作用,又為傈僳族婦女居家就業創業脫貧奔康創造了條件。
火草是一種多年復生草本植物,葉背面有交織無序的薄膜狀白色纖維,可以撕下捻線,具有一定的韌性。又因火草曬干后揉下白色絨團易燃,舊時人們將之放在石頭上,用鐵火鐮與石頭撞擊產生火花點燃,以引火用,故名火草。
火草麻布,顧名思義,就是由火草和麻線編織而成的布,它曾經是德昌傈僳人的傳統紡織品。
每年農閑時節,傈僳族婦女便開始制作火草麻布。編織時有兩梭,一梭為麻線,一梭為火草線,交織形成獨特的火草麻布。從割麻、刮麻到織布,竟有幾十道工序,織一件衣服,要花好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這種獨具特色的布料不僅結實耐磨,還因其透氣性和保暖性好,穿著柔軟舒適、冬暖夏涼,是麻布中的極品。據稱,火草麻布衣適合于在山間穿行時穿著,雨不易淋進去。
相較于機制布成本低、產量大,火草麻布則面臨火草難求、制作工藝繁瑣等問題。近年來,由于種麻的人少了,制作麻線的工序多又復雜,火草麻布的使用范圍也在變窄,現在火草麻布主要是在喪葬儀式中使用。
目前,火草麻布技藝僅存于德昌傈僳族和云南省賓川、永勝傈僳族以及彝族分支他留人里。2007年進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本報記者 何勤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