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結束,本土紡織與化纖上市公司也將在數月之后迎來2016年年報的全面披露,回顧2016年,傳統紡織行業面臨著增速放緩的現實困境,同時,伴隨著原料的上漲與人民幣的持續貶值也帶來紡織制造業端的點滴之變。
監測統計,截止2016年12月31日,本土滬深兩市與港股中,111家紡織、化纖類上市公司總市值高達8587.44億元人民幣,其中,傳化智聯 億612.46億元穩居第一,其次為萬華化學,市值465.55億元,第三名為榮盛石化,市值達392.28億元。
分析來看,2016年,本土紡織化纖上市公司表現表現相對弱勢,不過,從細分子行業看,2016年紡織化學用品、聚氨酯、棉紡、滌綸等板塊獲得良好的收益,業內認為,漲幅居前的幾個細分板塊供給側改革效果較好,下游需求持續增長,供需結構明顯改善。
東興證券研究員楊若木表示,隨著PTA去產能的深度進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行業巨頭的議價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上游PX產能的陸續投產和下游需求的溫和增長,進一步緩解了原料供應瓶頸和PTA的供求關系,PTA價格探底后開始回升,行業逐步向好。
楊若木談到,化纖行業處于石化產業鏈的下游,與消費端的紡織服裝行業關系密切。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化纖產品價格明顯上漲,企業盈利水平改善。過去兩年中化纖行業積極淘汰落后產能、降低庫存已經取得明顯效果。2015年我國化纖行業總產量約4737萬噸,其中滌綸長絲產量約2958萬噸,占比62%。滌綸短纖產量約960萬噸,占比20.3%。另外粘膠短纖和錦綸的產量分別為318萬噸和287萬噸。
而就滌綸長絲行業來看,楊若木認為,已經具備了盈利繼續上升的有利條件:落后產能持續淘汰,新建優勢產能向行業龍頭企業集中,龍頭企業的市場定價能力增強,產品庫存低,人民幣走軟刺激紡織品出口增加帶動滌綸長絲需求量增長。同時考慮到滌綸長絲行業開工率已經較高,且新增產能釋放需要2-3個季度的時間,因此預計,滌綸長絲行業有望在未來2-3個季度內依然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2017年滌綸長絲行業景氣周期上升是大概率事件。
就棉紡板塊而言,2016年,本土上市公司中棉紡板塊經營有所改善,從收入表現來看,2016年雖然受制于下游客戶需求,整體產量規模相對平穩,但對于訂單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企業,人民幣貶值直接反映為收入端的增加。
國信證券分析師朱元談到,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與2011年是棉紡產業表現最好的階段,主要是歐美市場經濟反彈帶來的訂單持續回升,服裝產業進入新一輪補庫存周期,另外,由于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綜合成本快速上升,在成本轉嫁相對容易的情況下,實現價量齊升。目前來看,出口提價難度較大,主要看需求端的改善力度,尤其是對歐美市場出口占比較高的棉紡上市公司。對于直接面向海外品牌客戶的面料企業,則受益于人民幣貶值因素。相比之下,2016年紡紗類企業毛利率則主要取決于棉價,前期棉花儲備充足,具備成本端優勢的企業,盈利表現較為突出。
朱元談到,經過16年棉價的劇烈波動,以及棉花金融屬性(期貨市場)的影響加大,企業在新年度的棉花采購策略會更具靈活性,棉花庫存周期縮短,隨采隨用將是應對棉價影響的最優策略,從而保證毛利率保持穩定。2017年棉花價格或區間震蕩,向上或向下空間均有限。從全球棉花供需狀況看,供需缺口仍在持續,同時庫存消費比也處在相對低位,將是國際棉價的重要支撐因素。
整體來看,朱元認為,2016年,國內紡織企業競爭力仍受制于制造業成本上升,今年棉價快速上漲,也在加快產業洗牌,淘汰產品競爭力薄弱、成本轉嫁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國內外訂單向龍頭企業進一步集中。另外,全球服裝行業產能遷移背景下,國內紡織制造企業海外布局提速,龍頭企業產能布局及配套漸趨完善,亦是收入端增長的重要支撐。(第一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