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25日獲悉,自治區質監局公布了今年絮用纖維制品及嬰幼兒、兒童紡織產品質量檢查報告。此次抽取91個批次樣品,合格率為60.4%。其中,嬰幼兒、兒童紡織產品和學生服裝問題突出。
據了解,自治區質監局近期開展了專項檢查,對南寧、玉林、河池、百色、柳州等市生產、經營、銷售企業的絮用纖維制品和嬰幼兒、兒童紡織產品及學生校服抽查檢驗。
結果顯示,在檢驗的91批次樣品中,僅55批次合格。其中,嬰幼兒、兒童紡織產品合格率最低,在抽樣的5批次產品中,只有1個批次合格,合格率僅20%;學生服裝質量也堪憂,合格率不足五成;包含床上用品在內的絮用纖維制品情況稍好,合格率為73.8%。
抽檢中,使用說明(標識)不合格的問題最突出,有21個樣品存在問題,主要是未標注生產廠家、地址、執行標準,或者標注執行標準編號錯誤,號型標注不規范。比如,有些生產企業對學生校服的相關標準掌握、執行不準確,產品標注的標準編號錯誤或張冠李戴。
另外,還有11個批次絮用纖維制品原料要求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廠家違反標準使用了不應該在棉被中使用的原料,比如使用纖維制品下腳料等。
纖維含量是消費者比較關注的一個指標。此次抽樣,7個樣品不合格。質監部門表示,纖維含量不合格的原因有三:其一,企業未根據要求對纖維含量進行標注,或僅依據供貨商提供的數據盲目標注,或以估計的纖維含量隨意標注;其二,企業對纖維含量把關不嚴,對所用面料不檢驗或者不送檢,導致不合格;其三,部分企業故意以次充好,以低價纖維代替高性能、高價值纖維,欺騙消費者。如果服裝面料的實際纖維含量與標注的內容不符,商家構成欺詐行為。
在抽檢的嬰幼兒、兒童服裝中,1個批次出現了“衣帶縫紉強力”指標不合格的情況。據介紹,這是嬰幼兒、兒童服裝特有的指標,縫紉強力不足,衣帶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脫落,嬰兒吞服或繞頸易導致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