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柯橋城區寶匯大廈的“陽爾”外貿公司,公司負責人張陽正在處理訂單。他笑著說,剛剛過完年,就接到一筆近10萬元的單子,讓公司生意實現了“開門紅”。
1991年出生的張陽是典型的“90后”,去年畢業后“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柯橋開起了外貿公司。“我是漓渚人,那邊是‘針織之鄉’,從小就對這個行業耳濡目染。”張陽說。
然而,創業并不容易,更不用說像張陽這樣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開始辦起公司,張陽覺得只要自己能吃苦耐勞,多跑市場,勤找客戶,就會帶著公司步入正軌,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有一次,張陽好不容易聯系了一筆業務,結果一見面,對方得知張陽才20歲出頭,先是露出驚訝的表情,然后便是一連串的“會不會”、“行不行”、“能不能”的質疑。“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挺委屈的。”張陽說,幸虧自己基礎扎實,不但對所有問題對答如流,而且給出的答案也讓對方滿意,最后終于做成了這筆業務。
因為“90后”而被人質疑,其實對張陽來說這是小事。更有一些客戶在和張陽交流時,甚至會帶著教育的口吻。“放在過去,可能我會難以接受,但現在,我反而覺得受益匪淺。”張陽表示,自己確實年輕,經驗肯定不足,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和“前輩”們打交道就成了最好的學習方式。
在和張陽合作的“小伙伴”中,大家都遇到過被質疑、被教育的問題,所以張陽想了一個辦法,在每天下班前召開一次“釋壓”會,大家把遇到的問題說出來,一起分析討論,對受到的委屈進行安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
經過大半年的發展,如今張陽的公司已經步入了正軌,而且很多“前輩”都把質疑聲轉化成了贊揚聲,雙方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截至目前,我們發出的貨物集裝箱已經有20多個大柜。”張陽說,他們正在用行動,向更多的“前輩”證明“90后”的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