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畢業季,廣東惠州學院一年一屆的服裝設計大賽正在進行,也吸引了眾多服裝企業前來“招賢納士”,但許多企業卻無功而返,該系黨總支書記林曉新自豪地說:“我系的畢業生基本在畢業前三個月就找到了工作。”
一個地方院校的服裝專業畢業生緣何如此搶手?
看看歷年來惠州學院服裝專業學生在國內、國際各項競賽中的成績單,也許能找到答案。段瀟潔同學獲2009世界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冠軍;林紫薇同學榮獲2013年廣東省服裝十佳設計師;劉斌同學代表中國區參加由英國皇家染色協會在孟買舉行的2013年SDC國際服裝及其面料設計大賽獲優秀獎;王家耀、徐定成同學獲“第18屆中國真維斯杯休閑裝設計大賽”銀獎及最佳市場潛力獎……
作為一所地方院校,為何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我院秉持‘四化’的辦學理念,即辦學特色化,培養應用化,服務區域化,視野國際化,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綜合性本科大學!被葜輰W院黨委書記楊海濤的話語擲地有聲,清晰描繪出惠州學院辦學育人的脈絡。而惠州學院服裝系也正是通過內涵提升,逐漸打造成為華南地區服裝人才培養新高地。
以人為本,特色辦學
培養有特色的學生,一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成才提供充足而豐富的“土壤”;另一方面,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合理引導,培養思維方式新穎,自主意識、創新意識強的特色人才。
惠州學院服裝系特色化辦學成效顯著:2009年,惠州學院服裝系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3年服裝管理與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上獲得國家級立項;2014年《協同創新培養服裝應用型人才》獲得廣東省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除了專業與課程屢獲國家立項外,惠州學院服裝系在把握市場脈搏、開設特色專業也相當到位。
隨著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其重心逐漸從生產向零售轉移,服裝零售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然而,目前國內服裝零售高級人才還相對緊缺;葜輰W院于2010年3月,與香港旭日集團、香港制衣業訓練局聯合開設服裝零售專業方向課程,實施服裝零售高級人才培養計劃。
“在4年多的時間里,我們系培養出的服裝零售專業方向的學生具備時尚趨勢分析、服裝采購、時裝商品配送與物流管理、服裝品牌管理、國際時裝零售等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廣受業界好評!被葜輰W院服裝系執行主任劉小紅表示,服裝零售專業方向課程合作項目對探索服裝零售專業方向課程互動式、案例式的教學模式,培養應用性服裝零售專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對服裝零售專業方向課程教材建設以及申報服裝零售本科專業提供了重要支持。
正是有了學校這塊沃土的滋養,惠州學院服裝系的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類大賽上屢屢斬獲大獎。
與名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
1988年,惠州學院服裝系就開啟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以“學工一體,學以致用”為辦學宗旨,培養服裝應用型人才。該系的服裝工程及管理實踐教學基地是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大學四年里,專業課的實踐和教學課程各占50%,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成為理論與技能兼備的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幾十年的‘信任’,是企業與學校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勛認為,校企之間良好聯動所建立的信任,使雙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成就了惠州學院與旭日集團之間校企“聯姻”的一段佳話。
1998年,惠州學院服裝系與香港旭日集團聯合推出了A.O( Administrative Official)培養計劃,對大學四年級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根據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派出技術人員和本校的教師一起給學生上課,針對性強。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一畢業即可進入集團旗下的真維斯服飾(中國)有限公司工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無縫隙對接。據不完全統計,A.O計劃為企業輸送了300多名服裝高級管理人才,占公司中國總部人員的25%。
不僅如此,惠州學院服裝系還成立了服裝協同創新發展中心,其一大職能就是根據企業的需求培養人才。林曉新說,廣東佛山一家大型服裝企業需要絲光棉設計方面的人才,可是在大學的教學大綱里并沒有設置那么細的課程。但是惠州學院服裝系有研究絲光棉設計的老師,于是,老師便帶著學生聯合絲光棉企業,在服裝協同創新發展中心建立創新實驗室,為絲光棉企業解決絲光棉設計方面的問題,同時培養了絲光棉設計人才,為學生畢業后進入絲光棉企業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通過校企合作、A.O計劃等多措并舉,整合多方資源培養學生,實現人才的量身定制,學生畢業后自然不愁找不到工作。”林曉新說。
科學定位,服務地方區域
惠州學院為自己植入“地方基因”,努力實現“四個對接”:研發平臺與社會需求相對接;科研成果與地方主導產業相對接;科技服務與地方發展短板相對接;人才培養、培訓與地方需求相對接。“這是一種發展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是帶有目的性、總體性的安排!被葜輰W院院長彭永宏說。
服務區域的“地方基因”在惠州學院服裝系表現得尤為明顯,該系常常與服裝企業開展課題研究,聯合攻關,解決企業面臨的技術、管理難題。
據了解,廣東一家服飾公司的服裝吊掛生產線生產效率低,從而導致生產成本高企不下;葜輰W院服裝系派出專家團隊,對該家服飾公司的服裝吊掛生產線進行優化處理,并對企業內部的生產流程進行重組,“惠州學院服裝系的專家團隊理論知識深厚,技術過硬,通過優化重組,我公司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節約了不少成本!痹摷曳椆径麻L劉必勝稱贊道。
“我們注重‘接地氣’,結合地方需求,為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眲⑿〖t指出,惠州學院服裝系徹底改變以往閉門搞科研的傳統思路,主動承接地方科研項目和技術推廣任務,與企業、政府等合作打造校內、校外科研“雙平臺”,例如,與惠州市絲光棉行業協會合作,制定了絲光棉廣東省省級標準;為惠州市編制惠州紡織服裝產業“十一五”規劃等,在服務地方中打響了名氣。
中外師資薈萃,提升國際視野
惠州學院現已為每個專業都配備了外籍教師,“我們學院認為,為學生提供國際化教育,為大學培養國際化人才,無論是對于學生而言,還是對于學校而言,是一種必需,更是一種追求!蓖馐罗k主任林紅堅定地說。
目前,惠州學院服裝系主任葉蔭權就是學院聘請的境外團隊——香港制衣業訓練局項目管理團隊成員之一,境外團隊的引進,有效地推進了服裝系的國際化辦學歷程。據悉,服裝系專任教師中,有海(境)外留學背景的占三分之一,有企業掛職背景的教師占八成以上!斑@些有海(境)外留學經歷及企業掛職經歷的老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實用的服裝工程技術、廣博的中外服裝產業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在培養頂尖的服裝人才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绷謺孕抡f。
張小良就是其中一位有海(境)外留學經歷的教師,其先后在香港、澳大利亞留學進修,并在大進制衣廠開發了第一條優質生產線。說起海(境)外的留學經歷,張小良稱,收獲頗豐,對回到國內從事教學工作大有裨益!皣獾慕虒W大多以學生為主導,沒有固定的教材,老師從中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边@是張小良感觸最深的一點,但他同時也表示,因為國內和國外的教育體制不同,故而教學模式也不能照搬照套。
基于這種認識,張小良在教學中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根據海(境)外留學心得和國內教育實際,張小良編著了《服裝專業英語》這本教材,并與其他兩位老師編著了《服裝品質管理》教材!白跃幍慕滩暮軐嵱茫诮虒W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睆埿×颊f,像他這樣自編教材的老師大有人在,有老師自編的教材甚至還獲評為國家級教材。
此外,服裝系還聘請了一名外籍教師及特聘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理查德教授、凱瑟琳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區偉文教授、余詠文教授為客座教授,為服裝系學生開設專業外語課程,開展雙語教學及專題講座,讓學生不出校門也能享受國際化的教育。
惠州學院服裝系放眼世界,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組織學生出國留學。據劉小紅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起,惠州學院服裝系就與海(境)外院校合作辦學,學生被派到英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研修,以培養國際化服裝人才。
惠州學院引領著學院服裝系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為地方院校辦好高等教育作出有益的嘗試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