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代爾”、“木漿”、“人造棉”……服裝面料成分讓很多消費者一頭霧水。筆者日前從市纖維檢驗所獲悉,隨著《紡織品纖維含量標識》新國標實施,服裝小標簽將更加規范。
纖維可分為人工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我們平常穿的衣物面料通常是由纖維材料制成。制作服裝的纖維根據來源、性能、加工方法等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產品中出現的各種纖維名稱,不僅消費者搞不懂,有時就連生產企業也未必清楚。”市纖檢所技術質保部高級工程師金美菊介紹。
5月1日起,關于紡織品纖維含量標識的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新標準規定了紡織產品纖維含量的標簽要求、標注原則、表示方法、允差以及標識符合性的判定。根據新標準,目前市場上不少服裝標簽的標識方法需要改進。“檢測中發現,約有60%的不合格項目,屬于標識不合格。”金美菊介紹。
筆者在市纖檢所一條受檢的內褲上看到,其面料成分標識中有80%芬蘭木漿。“木漿是以木材為原料制成的漿,它們只是制作纖維的原料,并不能代表纖維名稱。”金美菊說,消費者并不能從木漿中了解到具體的成分、工藝和產品的性能。如木代爾纖維由歐洲櫸木漿通過專門的紡絲工藝制成,萊賽爾纖維由針葉樹木漿制成,前者吸水性好,后者光澤度高,各有優勢。企業規范的做法應根據檢測機構的檢驗結論來制作標簽。
此外,新標準將對一些俗稱說“不”。如“人造棉”的說法并不合適,應稱作粘膠纖維;“天絲”為萊賽爾纖維的俗稱。
纖維成分的多少體現了服裝產品的檔次。在一款文胸檢測中發現,其側翼的成分只有“錦綸”、“氨綸”,并沒有列出含量的多少,這樣使消費者不能明確辨識,造成誤導。“標簽是消費者對服裝產品最直觀和準確的認識途徑,不正確的標簽將成為不合格項目;而消費者在選擇服裝產品時,也可從產品的標簽是否規范,來判斷一家企業的管理水平”,一名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