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在紫荊山路與順河路交叉口東北角,1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裝道具租賃店鋪內,不少顧客正挑選演出服裝,一派熱鬧景象。然而在不少店主看來,這只是表象而已。
“看著好像是生意不錯,其實比往年差遠了。”一家店鋪老板白先生沖著記者擺擺手,繼而是苦笑。白先生經營著一家百余平方米的店鋪,專業訂做、出租禮服、演出服等,至今已有8年有余。他說,今年的經營額相比往年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
為何經營額會突然大幅下降?白先生說,服裝租賃市場有著特殊的季節性,淡旺季的經營額相差很大。一年之中,旺季集中在國慶、元旦、春節期間。在往年,前來租賃的消費主力,以大型企事業單位為主,像政府機關、銀行、大型國企等是主角。然而往年的這些老主顧今年全都不來了。
白先生說,如今店鋪的客戶主要是民企,比如房地產企業、物業公司、汽車4S店等,由于當初投資上百萬,店內有上萬套服裝,因此即使想轉行也很難,目前生意只能勉力支撐。
白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據他統計,相鄰的4家租賃服裝的店鋪,已在去年和今年年初相繼關門,“這么多年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記者在附近走訪發現,確實有數家服裝租賃店鋪打出了招租轉讓的牌子。
另一家租賃服裝店鋪的老板王先生表示,他今年店鋪的經營額至少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今年很多單位都取消了年會、聯歡等,年會經濟“風光不再”,直接導致服裝租賃市場遭遇一場“寒流”。
這股“寒流”,也影響到一些演藝界人士。王勇是省直某單位員工,由于能說會道,加上唱歌水平了得,往年他經常被外聘,業余擔任諸多機關單位、企業的主持人,或是登臺獻唱,收入頗豐。而今年則和往年不一樣,機關單位沒人請了,下帖邀請的,也主要以民企為主。
生意不好做了,該如何應對?對此,一名開店才幾個月的服裝租賃老板表示,一方面他會積極開拓客戶,并適當降價招攬生意;另一方面則是做出特色,通過為個人量身訂制演出服、推出民族服裝等來拓展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