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訊: 自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之后,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官員、學者紛紛調研、討論,試圖為本地區在這一區域戰略中爭取更多機遇。
但競爭不可避免,單是“橋頭堡”這一名詞,已經被新疆、陜西、洛陽等地不約而同地用作“商標”,以描述自身在經濟帶中的地位。
占據絲路起點優勢的西安更是在謀劃絲綢之路經濟帶自貿區,試圖搶占先機,成為絲路經濟帶的龍頭。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看來,區域內的競爭與合作是常態,而國家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協調好各個地方的利益,“不可能人人都做"橋頭堡"”。
從起點到橋頭堡之爭
早在2005年左右,西安、洛陽兩市就曾為爭絲綢之路起點而大打口水仗。次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中國國家文物局在新疆召開的絲路申遺國際協調會將西安、洛陽同時確定為東端起點,才為這次爭議劃下句號。
但在洛陽的分析人士看來,雖然洛陽在當時同樣爭得了絲綢之路起點,但因不善于經營城市形象,致使外界許多人只知西安是絲路起點,不知洛陽也是起點之一。
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讓洛陽方面再次意識到機遇。今年9月份,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哈研究會組織了一次橫跨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區重走絲綢之路的采風活動,在活動后的匯報會上,洛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歸寶辰提出,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應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橋頭堡作用。
但除了在這一非正式場合的表態,洛陽官方再未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發聲,一些民間人士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洛陽官方不積極。
而此后,“絲路經濟帶橋頭堡”卻被多個省份引述。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提出了要將陜西打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和橋頭堡。新疆的官員學者也提出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橋頭堡。一時間,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橋頭堡”紛紛涌現。
這背后,實際上是對絲路經濟帶發展先機的爭奪。作為一條狹長的經濟帶,絲路經濟帶涉及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機遇,橋頭堡自然意味著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能夠擁有集商貿、物流、金融、信息等中心于一體的城市功能。
但洛陽作為地級市,與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西安相比,綜合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對于這一點洛陽市一些專家學者也直言不諱。
河南當地學者認為洛陽應該錯位發展,避免與西安這樣的城市正面競爭。而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白永秀則表示,未來沿絲路經濟帶建設的產業帶可以向東延伸到洛陽,甚至到連云港(601008,股吧),最終把中國東中西部連起來。
但實際上,與西安進行橋頭堡之爭的并不只是洛陽。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認為,真正的競爭來自鄭州、重慶、成都、武漢這四個周邊大城市,“如果西安不能抓住這次機會,就會被繞過去、被邊緣化。”
西安加緊謀劃欲做龍頭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不久后,西安市借著歐亞經濟論壇的機會,聯合歐亞9國十幾個城市共同簽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搶先一步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開展國際合作。
雖然當地有專家認為這不過是一紙空文,但西安官方并沒有止步于此。一位西安當地官員向記者透露,西安呼吁國家設立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并將圍繞自貿區建設五大中心,即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使領館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商貿中心。
但這位官員也表示,目前這些都是基于西安自身的優勢而提出的,但目前只是設想,還需要國家的支持。西安市發改委主任雷英杰已經公開提出,西安要做絲綢之路經濟帶自貿區中心城市。
在上述五大中心中,金融被認為是重頭,因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目前貿易額最大的是能源,而西安作為承東啟西的地方可以成為能源交易、結算中心,甚至還可以做能源期貨市場,圍繞能源推動金融中心建設。
此外,上述官方人士認為,西安還可利用其科研院校資源豐富的特點,吸引中亞國家精英階層人士及其子女前來留學,把西安作為一個文化交流中心,推動與中亞國家的民心相通。
“這是西安的第三次機會。”張寶通表示,之前國家提出西安要建設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和關天經濟區規劃提出建設大西安的機會都喪失了,這次機會不能再錯過。
他認為,目前橫貫東中西部有兩條經濟帶,一是長江經濟帶,其模式是以上海為龍頭帶動,二是亞歐大陸橋經濟帶,雖然由于過長而沒有龍頭,不過西安處于經濟帶的心臟位置,區位優勢明顯。而西安要做強自身,推動大西安,打造亞歐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才能鞏固這種地位,才能符合國家戰略意圖。
在戰略定位之下,西安也需要從具體層面考慮與中亞乃至西亞、歐洲之間的合作,同時這也是西安與沿線城市競爭的優勢。
“西安以西的地區和中亞國家,主要以采掘業、資源加工業為主,大多是煤油氣、有色金屬、農產品(000061,股吧)等原材料,產業層次屬于中低端。”陜西省經濟學學會副會長、西安石油大學經管院教授曾昭寧認為,甘肅、新疆以至中亞國家的很多城市經濟總量不大、工業不強,而西安則具有工業強、科教文化強等優勢,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可以形成分工協作、產業互補。
西安要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還需要有絕對的優勢。在西安市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程默看來,西安有歷史文化、交通區位、開放平臺、科研教育、文化交流、產業互補等幾大優勢。
但西安的這些優勢還要與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需求相結合,程默舉例,西安有裝備制造業和有旱作農業的技術優勢,這些都是中亞國家以及西北地區所需要的。
除了關注經濟方面外,西安還希望借助絲路經濟帶打造城市綜合實力,關注環境、民生和社會各個層面,走城市國際化戰略。
“大家明顯能感到這是一個機遇,這對國家西部安全和能源安全來說有重要意義。”西安一位官員表示,但西安怎么定位,怎么發揮作用還需調研。
目前,西安已經實際著手進行一些準備,其中包括與中亞國家商談設立產業園,為西安民企進入中亞提供條件;在浐灞生態區設立中亞使館區的方案已獲外交部批復。
此外,西安還在推動歐亞經濟論壇變成一年一次,并在浐灞生態區設立一個專門的歐亞經濟論壇園區。這些動作的目標是,在針對中亞五國的合作中,西安能夠承擔平臺和載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