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記者與國內面料企業在聊及產品品質時發現,涉及下游服裝企業的問題里很多面料企業都有各自的認識。那么,如何提升產品質感?面料企業的優勢在哪里?短板都體現在哪些方面?發力點又在什么地方?
就技術而言并不弱
德州華源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企業“錦梳紡”技術時,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幾年前,一家澳大利亞客戶找到企業,想合作開發一種用于高檔運動服的滌棉粗支紗。當時提出的要求是:布面不能有肉眼看得到的棉結和小疵點,不能有明顯的毛羽,同時要保證彩條紋路清晰,染色均勻等。在企業看來,很多年前就開始做滌棉混紡紗,這類常規品種要達到客戶的要求并不是難事,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按照之前生產方式做出的小樣,最終沒有滿足客戶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決定成立技術攻關研發小組,嘗試將“錦梳紡”技術應用于高檔運動服的滌綸精梳棉混紡紗線。經過了多次反復的試驗,逐步解決了此前存在的瑕疵,不僅達到了客戶要求的布面效果,最終也確保了此類常規面料的品質感和穩定性。
在與貝利爽的副總經理黃振亞聊天過程中,他多次提到企業最具特色的后整理技術——特麗絲。它不僅可以提升面料的柔軟度、光澤度和懸垂感,而且能保證纖維100%著色,使布面色彩非常純凈,從而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品質感。
特麗絲技術可以用于提升常規產品的品質,還可以為創新產品提供技術支持。貝利爽的科技創新產品高支漢麻特麗絲,原料是65%80S/2漢麻、35%棉。業內專家曾對此面料給出了這樣的評語:“此面料采用漢麻和棉為原料,注重配套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應用,通過紡、織、染、整等各個環節的綜合科技運用,賦予面料在手感、風格、功能性和環保型等方面很好的科技創新價值。”
黃振亞介紹說,企業掌握了麻的最新脫膠技術,從而紡出高支的紗線,同時通過燒毛、絲光,特別是特麗絲等技術手段,讓麻類產品在保留自身性能優勢的同時,達到棉類產品的舒適度。特麗絲類產品不僅為企業贏來了美譽度,更為眾多服裝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市場效益。
最近記者也與一些出國考察的面料企業負責人進行交流,他們大多都會感嘆一個問題:國內面料企業整體技術裝備可以說是一流的,但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感,很多卻稱不上一流,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哪些環節在拖后腿?
國內某休閑裝面料企業幾年前接到了一家來自俄羅斯童裝品牌的訂單,尼龍面料染色后做壓花后整理,面料生產完集裝箱打包運到俄羅斯,客戶拆箱后發現壓花部分變白。這一訂單面料長達3萬米,企業最終賠償了客戶近百萬元。
企業負責人感嘆道,要不是跟這家俄羅斯客戶合作多年,之后企業也做了大量積極的賠償工作,企業很有可能會失去這個重要客戶。負責人表示,后整理工藝確實能賦予面料風格和功能的賣點,企業也從中獲利不少,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其性能品質的穩定,要不然企業不但賠了錢,更重要的是會因此失去我們的客戶。
記者也多次與國內服裝品牌設計師、采購經理聊及他們對國內面料品質的認識,多數人都會提到性能品質不穩定這個缺憾,特別是跟國外的面料相比。因此,他們很多時候會舍棄價格相對便宜的國內面料,而去選用國外的面料。
某國內面料設計師從韓國考察回來之后,也向記者感嘆道:“經常與國內外面料企業接觸,可以看到國內面料企業的設計研發能力并不輸韓國企業,在某些領域可以說比他們更有優勢,差距更多體現上工藝細節上,后整理環節上。”
她談到,國內面料企業的生產設備、研發能力相對韓國企業而言,都比較有優勢,但為什么做出來的產品品質有差距,是輸在細節上,工藝沒有做到位,印染這一塊的問題比較大。究其原因一個是當前紡織企業工作條件不是很好,工人流動性比較大,導致大貨的質量不穩定。另外很多下游品牌對面料要求高,但給出的價位低,因此在選擇原料和印染助劑上,品質感也會降低。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缺少負責任的精神,很多面料是紋路和紋樣都不錯,但由于工藝沒有做到位,以至于產品品質感上不去。國內印染企業的責任人需要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最終舍棄產品品質感。
發力點落在管理上
其實關于加強控制產品品質穩定性這一點,國內面料企業也有清醒的認識。一些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和技術,或是直接與國外企業合作,來快速縮短與國外優秀面料企業之間的差距。然而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如何讓這些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潛能,在記者與眾多面料企業負責人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到,在他們看來,高效可行的管理手段是實現的大前提。
某面料設計師在韓國之行后,對他們的管理水平贊譽有加:“在企業內部管理上,他們基本上都會采用日本的企業管理體系。每個流程做什么都相當清晰,并有專業人員把控論證,保證大貨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成功率。我們此行參觀的都是中小企業,有很多小細節可以看到他們嚴格的管理,車間里沒有隨處亂扔的破布頭,沒有隨意排放的污水,人員的素質非常高,我相信這都是高效管理的成果。”
某國內休閑裝面料企業負責人談到了企業當前實施的一個做法,同樣也是梳理明確研發生產的各個環節,實行嚴格高效的管理條列。他詳細介紹說,在企業的產品開發流程中,著重加強品質的評估環節。通常在后整理階段,開發人員會根據面料風格及性能要求確定染色及后整理工藝,如采用柔軟、起絨、防縮免燙、防輻射、抗紫外線等功能性后整理;然后將設計的樣品進行試織,對每一次的檢測數據進行保存,并對產品工藝生產進行數據和質量跟蹤、分析和調整;同時開發人員分析試織中出現的問題、執行工藝的情況、生產技術的合理性及采取的改進措施等,提出改進意見。通常這是一個反復多次的過程。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在開發過程中控制產品的穩定性,能最大化節約開發成本,實現有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