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規模最大的棉紡織生產商魏橋紡織(02698)交出了一份亮麗的半年度成績單:截至今年6月30日,魏橋紡織母公司股東應占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約392.6%,達到2.66億元;毛利較去年同期上升約43.6%,至6.02億元;毛利率約為9%,較去年同期上升3.6個百分點。“魏橋紡織的巨額利潤再次讓業內質疑國家發改委棉花進口配額的公正。”長江證券分析師張月鳳表示,今年上半年,棉花進口配額為魏橋紡織節約的生產成本至少達到6億元,這一“補貼”額度遠超魏橋紡織的凈利潤。
由于內地棉花價格遠高于國際棉價,魏橋紡織享受到了巨大的進口棉成本優勢。在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夏志林看來,國家發改委掌握著棉花進口配額的分配權,每年都會公布棉花配額的申請條件、分配原則等。但在棉花配額的分配過程中,業界對其透明性一直存在質疑。
在棉紡行業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魏橋紡織上半年盈利大增近4倍是如何實現的呢?魏橋紡織的公開解釋是:“除了去年同期盈利基數低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本集團單位銷售成本降低使得毛利增加及因煤炭價格下降銷售電力盈利增加,同時期內本集團財務成本減少。”
但業內顯然不認同這一解釋。“合理的解釋是,魏橋紡織靠的是國際和內地棉價存在巨大價差。”張月鳳分析道,今年上半年,國內外棉花價差平均達到每噸7800元左右,即便扣除運輸成本,價差也至少達到4000多元。拿到進口配額的魏橋紡織相當于拿到超過6億元的“補貼”,這遠高于其2.66億元的凈利潤。
內地棉花價格與國外一直存在較大的價差。前兩年,由于國際經濟環境不景氣,下游需求疲軟,國際棉價持續下跌,而國內由于收儲政策托底,國內外棉價最高時相差6000元/噸。為了限制棉花進口對內地市場的沖擊,2004年以來國家規定棉花進口需要配額。配額的分配,由國家發改委指揮操作。
據介紹,棉花占紡織企業總成本的七成左右。對于紡企來說,能否拿到棉花進口配額,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成本。魏橋紡織董事長張紅霞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的發言驗證了這一點:公司上半年的存貨周轉期,由去年同期的149天增至210天。主要是因為原材料存貨上升,公司主要采用進口棉花,有較長的周轉期,故導致存貨周轉期上升。
對于紡企來說,要想拿到進口棉,必須申請使用配額。那么,魏橋紡織到底拿到了多少棉花配額?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魏橋紡織所在的山東省濱州市爭取到棉花進口配額43.68萬噸,魏橋紡織得到的棉花配額超過30萬噸。截至今年5月初,國家發改委下達濱州市2013年第三批棉花配額時,濱州市已爭取進口棉配額共計20.69萬噸。在這些進口棉配額中,魏橋紡織獲得的棉花進口配額達到15萬噸左右。
實行棉花進口配額制度,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保護國內棉農利益。但如今,它的弊端也很明顯。“只要能拿到配額,1000噸就是四五百萬元的凈利。”恒華紡織董事長李振如此說。(投資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