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昌糧道街胭脂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特別是武漢女人大概無不知曉。上世紀90年代,愛美的武漢姑娘淘來各式的零碎布料,拿到這里給巧手的裁縫制成摩登的時裝。
本世紀初,一些職場人士紛紛來這里選布料定做西服;而今,胭脂路上最為惹眼的是一塊塊“高級成衣”的招牌。
20年間,這條老街非但沒有衰落,反而悄然完成了轉型蛻變。
回望
華中各省賣布人都來進貨
胭脂路這條小街在武昌區縱橫交錯的道路網中,并不引人注意,但這條街上的布料和服飾生意,卻已風風火火地經營了20多年。一位在胭脂路上賣冷飲的老婆婆告訴記者,靠著來這里進貨、選布、做衣服的人流量,她的這間小店維系了20多年。
據了解,二十年前華中、華南各省賣布的人都來這里進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胭脂路在全國已經小有名氣,全國各地的演藝界名人都來這里加工各種服裝。
2005年,胭脂路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胭脂山衣坊,街區內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胭脂山衣坊記》,據了解這是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何祚歡所提。
而昨日,記者從糧道街辦事處得到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胭脂山衣坊有240戶商鋪,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就有97戶。
轉型
從布匹批發到成衣定制
上世紀90年代初,胭脂路在經歷了布匹批發的黃金年代之后,武漢三鎮類似的布匹批發市場不斷出現。各市場之間陷入同質化競爭,胭脂路的優勢漸弱。
而當時,眾多追求時髦的年輕女性中流行起一股風潮,按照當時熱播的影視劇中女主角的著裝定制服飾。胭脂路上的店主們由此得到啟發,開始走上出售布料與定制衣物合營的模式。
這種混合經營模式保持數年之后,一些店主發現,顧客在店內挑選布料的時間過長,不如直接在店中掛出成衣。于是一些店主做出大膽嘗試,將布料全部撤出店鋪,讓顧客直接挑選成衣,沒想到此舉大獲成功,這種模式由此在胭脂路各店鋪廣泛推廣。
優勢
數萬元禮服2000元定制
在一家成衣店內,記者看到茶幾上擺放著數本最新的時尚雜志。店主告訴記者,雜志上的服飾款和各大奢侈品牌的新品發布會,就是他們裁制新衣的樣本。
記者在店內看到一件今年巴黎時裝周展出的禮服,正品售價數萬元,而在此定做只要不到2000元。店主稱,對于多數工薪階層都市女性來說,品牌和質地并非最重要的,她們永遠在追求最新穎時髦的款式。
采訪中,記者遇到一位在汽車企業工作的女士,幾年前她嫁了一位法國人,今天剛剛從巴黎飛回武漢,馬不停蹄地就來到胭脂路定做衣服,且一定就是近20件,她說,“定做的和在商場買的穿起來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喜歡定做這個過程。”
特色
老外做旗袍一做上百件
在胭脂路上,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專做旗袍和唐裝的成衣店。在一家專門定做旗袍和唐裝的店鋪“美麗來”,老板陳明華女士向記者介紹,該店已經在胭脂路做了20多年的旗袍,家族經營,手藝不傳外人。
陳明華的父親早年曾是湖北美院時裝部的打板師,來胭脂路開店的第一天親自設計縫制了一件旗袍給門前的模特穿上。20年過去了,這家店還是堅持做旗袍生意。如今來這里定做旗袍的人年齡從10歲到100歲不等,多數已是熟客。“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十幾歲時嫁到武漢,她一生中一年四季只穿旗袍,在我們店做的旗袍就有幾百件了。”陳明華稱,每年的3月到7月為經營旺季,每月營業額均為數十萬元。
街口一家最初專營綢布的店鋪,十年前也開始定制旗袍和唐裝。據店主介紹,他們從來沒有花錢在哪里做過廣告,生意卻一直不錯,靠的是人傳人的口碑。特別是近幾年,他們又迎來了新的客戶群體——在武漢生活的外國人。
店主稱,在漢的留學生們對中國服飾都特別著迷,有的在畢業之際十幾人“組團”來做旗袍,一做就是上百件帶回國。
記者在采訪時,一位孕婦走進店中,迅速選定了一塊淺粉色真絲面料。她告訴記者,她是要為自己即將出生的寶寶做小旗袍,因為本人酷愛穿中式服裝,所以想在寶寶滿月的時候就穿上迷你旗袍,一起拍母女照。
花絮
胭脂路漸成“女人街”
走遍街內的上百家店鋪,記者發現從顧客到店員,有90%以上都是年輕女性。糧道街辦事處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由于店鋪主營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這里的主要客戶群體是不同年齡層的女性,而“女人更懂女人”,因此從店主到設計師、導購員基本都為女性。據統計,在胭脂路已經有30位女性自主創業成功,近百名下崗女工在此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