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且成本利潤較低,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制衣學系教授李翼表示,隨著科技進步,將納米技術、生物工程等科技融入該行業,為紡織服裝行業帶來新動力與方向。新科技可以引領行業轉型至高附加值、高利潤的技術紡織品新型產業,比如生物醫學紡織品及高性能服裝產品。
他介紹,理大“生物功能材料”實驗室已完成多項重大科研專案,成功將二十多項發明轉讓給業界,多項專利產品已推向國際市場,應用于包括香港精英運動員和消防人員。其中織物綜合導水性能測試儀已銷售到29個國家與地區,制定成為中國國家標準和美國標準。
從事紡織業多年的美羅針織廠(國際)董事總經理林宣武坦言,人始終要穿衣,所以看好未來紡織及製衣業發展。不過面對成本越來越高的市場,他強調行業要自動化,否則很難生存。公司目前34臺機器可代替80個人力,機器可以24小時運作;若將維修保養做好,部分機器購買回來1年半后便可以回本。
他表示,雖然機械越來越進步,但并不是萬能,只可以幫到某個程度,很難完全代替人手。最重要是機器為人所用,而不是人成為機器的奴隸。
對于備受關注的科技元素,林宣武認為,最重要的是將科技及創意真正應用于紡織行業。公司曾做過無縫衫,產品新潮少見,非!按碳た蛻粲^感”。雖然價格較貴,但由于用料環保無污染、整件衣服經過較少人手夠乾凈且健康,很受歡迎。他稱,很多紡織業同行正在做ODM(原始設計制造商),他強調一定要知道“買家是誰”,為客戶提供超出其選擇清單的產品,行多幾步才能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