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的武漢酷熱難耐,麻質衣服吸汗又透氣,成為不少人的首選。
亞麻產品不只在服裝設計生產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最近兩年,在國內快速刮起了一股亞麻家紡布藝熱,都市時尚一族開始喜歡選擇亞麻家紡布藝布置裝飾小家,讓家出現別具一格的特殊效果。那些最自然的色調、最時尚的款式,塑造了美好而時尚的家居環境,開創了中國時尚一族比拼歐美上流社會的一股清新之風,帶給他們輕松享受家居的美好時光。
過去,國內的家紡布藝以棉布為主,亞麻布藝并沒有在國內流行。隨著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提高,對亞麻家紡布藝的需求逐漸提高,國內百姓很少有機會買到的外國亞麻家居布藝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此前國內很少見的亞麻產品開始大量出現,帶有歐美風格的亞麻家紡布藝出現在高端市場,受到國內時尚一族的喜愛。
同時,不少汽車配飾的麻質產品也廣受青睞。因為汽車內飾材料應能同時滿足機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加工性能、經濟性能和環保性能的要求,既要有足夠的強度、韌度、吸音、絕熱性能,又要質輕價廉,能進行深度模壓成型;既要防污抗菌,又可循環再生。就目前來看,亞麻天然纖維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紡織市場漸漸刮起一股“麻旋風”。
據了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資本市場上。以國內較大的亞麻紡織企業浙江金鷹股份(600232,股吧)有限公司為例,其參股創投公司,屬于新三板概念股之一,該公司預計2013年1月份至6月份凈利潤同比由虧轉盈,凈利潤約1000萬元至1500萬元(去年同期凈利潤為-965萬元)。業績變動的原因就是:亞麻紡織行情回暖,亞麻制品銷售上升,亞麻裝備訂單增加。
亞麻被稱為纖維中的皇后,具有吸濕排汗、天然抑菌、緩解疲勞、防止輻射等多重優異的天然功效。
與傳統的家紡布藝相比,亞麻產品具有吸濕性好、無靜電、保暖性強、抗拉力高、抗腐耐熱、平直光潔、光澤柔和、纖維柔軟等特點,屬于低碳、綠色、環保的家居布藝。亞麻用作床上用品,涼爽效果優于棉制品,人不僅易入睡,而且很好地提高了使用者的睡眠質量,使用者睡得香甜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目前,我國亞麻生產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既是亞麻紡織品出口大國,又有極大的內銷潛力。
最大亞麻紡織工業生產國
中國亞麻紡織工業有限公司(CTXIF)是中國一個亞麻紗及多種亞麻面料生產和銷售公司。
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先生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亞麻紡織生產國,中國亞麻紡織工業有限公司躋身全國亞麻行業的領先制造商陣營。公司預計,到2015年,全球對亞麻產品的需求將超過200億美元。
但是,亞麻紡織產業在我國紡織行業中卻是規模很小的產業。
八成市場在國外
雖說,中國是最大亞麻紡織工業生產國,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窘況:我國亞麻紡織制品近80%的市場在國外。
然而更為可怕的是,這些亞麻紡織品的原料來源也在國外,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兩頭在外”的行業。“兩頭在外意味著兩頭受制于人!”業內人士表示。
原本富貴小姐身的亞麻產業,現如今落得一個被人支來喚去的丫鬟命。開拓內需市場以及原料基地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一旦歐洲亞麻原料價格在旺銷中快速上漲,會使得國內亞麻紡織生產企業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日前,在中國麻紡行業協會召開的亞麻行業部分副會長座談會上,應邀出席會議的、時任農業部經濟作物司主管麻產業的杜建斌有些痛心疾首:“兩頭在外意味著兩頭受制于人!再這樣下去,本來就很弱小的中國亞麻紡織業將岌岌可危。”
內需市場亟待開拓
據海關統計,2010年我國麻紡織制品75%以上用于出口,而2009年麻紡織制品出口比例占到80%,這種“二八比例”使我國麻紡織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只是扮演了“生產車間”的角色,而產品的創意、設計和下游的銷售、品牌管理都被外國人掌握,利潤空間有限,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我們過度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和價格上的競爭力,導致了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而卻未能實現出口效益的同步增長。
隨著人民幣升值、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土地價格的不斷上升,以及環保要求的逐步提高,更是直接加劇了麻紡織企業的生存和贏利難度。
麻紡行業粗放型的出口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亟待向集約型轉變,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行業協會號召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必須大力開拓內需市場,提高亞麻紡織品、亞麻服裝的市場占有率。
據了解,中國麻紡行業協會已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要將內需和外需的比例調整為各占50%,每年平均內需比例保持5%的遞增,這個增幅關乎中國麻紡織行業的“勝與敗”。由此可見,擴大內需已成為麻紡織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大舉措,已刻不容緩;擴大內需戰略對麻紡織企業來說也意味著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開發中國麻紡織制品內需市場實施辦法》中特別強調,依據行業現狀要抓好五個結合:內銷市場中高檔產品(麻紡織面料、制品、服裝等)的定位與延伸產業鏈相結合;內需市場客戶對產品、規格、數量的需求與創建品牌價值、提升技術效益相結合;內需市場大中城市精品展店、批發中心、零售門面、商業網絡與麻紡織產品時尚文化、宣傳廣告相結合;內需紡織工業(針織、服裝、家紡等)上下游銜接與建筑、水電、國防等產業對接合作相結合以及內需市場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與產業中長期發展運作規劃相結合。
可投資建設原料基地
實際上,真正讓人擔心的產業安全問題是我國沒有自己的亞麻原料。在這方面,我國的鋼鐵產業、大豆產業都已成為前車之鑒。我們需要的鐵礦石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制作食用油的大豆絕大部分依賴進口,我們既掌控不了原料,更無從談起價格的話語權,兩大產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卡脖子行業。
因此,我國亞麻種植業的恢復與發展,關乎中國亞麻紡織業的未來。如果沒有來自本土的原料產業支持,我國完整的亞麻產業鏈將破損斷裂,亞麻下游產業更將過度、持續地依賴進口原料。
此外,面對后起新興經濟體的同業競爭,我國亞麻紡織業原已建立的競爭優勢將逐漸退化。
中國麻紡行業協會會長許吉祥最近說,近年來,我國麻紡織原料種植面積急劇萎縮,優質亞麻原料和黃麻原料主要靠國外進口,受制于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目前行業發展的障礙。
據了解,在我國,麻原料種植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發展很不均衡,這不僅使我們的麻紡織企業在產能擴展、產品創新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也使麻農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特別是嚴重影響了麻紡織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對此,中國麻紡行業協會高度關注,多方走動,正在積極爭取各方協作與支持,力爭早日結束這種尷尬局面。
云南黑龍江都有種植地
環視中國,僅黑龍江省、新疆和云南省的部分地區適宜種植亞麻。
黑龍江省亞麻種植條件并非得天獨厚,而是“得地獨厚” ,并具有80余年的亞麻栽培史。所謂得地獨厚,指適宜種植亞麻的耕地較多,但是出產的亞麻質量并非上乘。國際公認最好的亞麻原料出自歐洲的法、比、荷三國。我國亞麻紡織業近年進口的生產原料大多來自上述三國。就以黑龍江省蘭西縣為例,其境內麻農使用的良種亦多從法國、比利時引進。
在經歷低谷后,隨著亞麻產品的再次火爆,當地亞麻種植正在回暖,當地亞麻初加工企業從僅剩2家恢復到15家。
據黑龍江省亞麻行業協會統計,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亞麻生產企業總產值累計完成47.2億元,同比增長53.2%。今年1至4月,全省規模以上亞麻生產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億元。
在云南昭通市,那里有雨露亞麻基地。當地農民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上種植優質雨露亞麻達3萬畝,麻高度1.3米左右,單產每畝300公斤以上,可紡24支亞麻紗。
業內專家認為,只要中國亞麻雨露麻品質和單產提高了,就可以逼迫歐洲降低他們的亞麻原料價格,這樣,既使中國麻農受益,同時也能夠降低中國亞麻制造企業的原料成本。
需警惕資本炒作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徐文英曾表示,原料漲價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但產成品的價格上漲則難以同步,往往滯后并低于原料上漲的速度和幅度。
他說,近幾年,資本之手伸向原料領域所引發的原材料價格上下巨幅波動,已使企業備感恐慌甚至無所適從。我們由衷希望能夠有一個有序的、價格平緩起伏的原料市場,而不是一個暴漲暴跌、無序、非理性的原料市場,讓我們的企業能夠按照捕捉得到的市場規律去經營好自己的企業。(投資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