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工程作為一門新學科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在國際上得到確認的。組織工程的三大要素是種子細胞、生物材料及組織和器官的形成與再生。其中種子細胞是醫學專業人員所研究的領域,而生物材料及組織和器官的成型則是紡織工程專業人員研究的領域。因此,組織工程不僅僅是一門新的學科,更是一項非常典型的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研究領域。
在組織工程的三大要素中,紡織工程占據了其中兩大要素。由此可見,組織工程的發展與材料科學和紡織科學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目前正在蓬勃開展的人體骨、軟骨、肌腱、氣管、食管、皮膚、肝、心瓣、血管、胰及神經的組織工程研究,都必須有一個以生物材料為基礎的,以紡織成型加工技術為主要依托所產生的載體。這一載體在組織工程中作為培養細胞的基礎,稱為細胞支架,在紡織工程復合材料的研究中稱為骨架。
紡織工程是以纖維加工和纖維制品加工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組織工程中的組織和器官的形成,即細胞支架的的成型,是紡織制品加工研究中的一大特色,細胞支架的成型,又將是充分發揮針織成型編織技術的較為突出的亮點。
組織工程中細胞支架的作用,除了為細胞增殖營造環境,還應隨著細胞的繁殖而逐漸降解、消失,將空間讓位于細胞,從而形成人體組織和器官。因此,所形成的細胞支架首先必須與人體組織和器官具有基本相似的幾何形狀。
其次,組織工程用的細胞支架,不僅應具有在細胞培養操作中保持形狀及不會破損的力學強度,從臨床應用出發,細胞支架還必須有一定的柔韌性,能與肌體相縫合,并能與肌體相貼合,在運動中也不會對肌體組織造成機械損傷。
組織工程中用于細胞支架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理或體內環境下,組成材料的高分子鏈能自動斷裂,由此形成的小分子能逐漸被肌體代謝所吸收,這一代謝或吸收的速度應與細胞的增殖速度相匹配,以便所形成的小分子不對細胞繁殖產生不利影響。
組織工程中的細胞支架,其結構適應細胞繁殖過程中起一個爬行階梯作用,使細胞沿著階梯一步一步往前爬行、繁殖。
針織物是由線圈串套而形成的,因此線圈無論怎樣緊密,線圈中總是有一定的容紗空間,即一定的空隙存在。這不但給細胞的爬行、繁殖創造了條件,也給組織和器官的內外營養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目前國內外所采用的細胞支架的結構,可根據組織和器官的不同而分為非織造布結構、針織結構、編織結構等類型。就組織和器官的形狀及所要求的力學特性而言,針織結構的細胞支架是當前常用的、最合適的一種結構,在形狀與力學特性方面均能全部滿足組織工程的要求。
針織結構細胞支架,其空隙給細胞的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其大小與長度均可任意取舍,并用高頻電力進行封口,適宜人體組織的縫合要求。因此,從其力學特性、縫合連接牢度、一次成型、空隙率等方面綜合分析,針織結構的細胞支架是最有發展前途的。
由此可知,紡織工程中的纖維加工及纖維制品的加工技術,在組織工程中可發揮出非常重要的、關鍵的作用。因此,東華大學成立了醫用紡織品研究中心,建立了醫用級的實驗基地,成功開發出新一代醫用真絲編織縫合線、可吸收醫用縫合線,并已大量應用。
據報道,最近東華大學醫用紡織品研究中心在人工氣管、人工食管、神經導管、牙周再生片、血管外支架等細胞支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今后,有關科研人員對細胞支架的力學性能,細胞的親和性,細胞支架的可塑性等方面,還將做更深入的研究,盡快滿足組織工程中細胞支架的應用要求。同時,東華大學醫用紡織品研究中心對人工骨、 肝、心瓣、血管內支架、角膜、胰等人工器官的細胞支架形成,也將作進一步探索與研究,更好地發揮紡織工程中纖維加工和纖維制品加工技術在組織工程中的作用。(路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