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客商唐先生在輕紡城一布商處買了12卷布,貨到時他傻眼了:每卷布的紙管重約有2公斤,而包裝布的塑料袋重0.9公斤。感覺上當受騙的唐先生日前向輕紡城司法所討說法。
一匹布凈重少3公斤
5月18日,慈溪宇倩制衣廠的唐先生來柯橋采購布匹。在輕紡城東交易區布商吳女士處,購買了12卷針織布,兩種不同的品種各6卷。針織布是按重量計價,雙方談妥單價,唐先生放了5000元定金,便回家了。
第三天,唐先生收到吳女士電話,稱貨已發出,單價每公斤62元的6卷布重188公斤,單價每公斤52元的6卷布重133公斤,共計321公斤布,合計貨款18580元。唐先生把扣除定金后的余款及時匯出,等貨上門。
又過了一天,貨到慈溪。唐先生打開布包后核實重量時傻眼了:每卷布上所標的重量比實際稱重要少1公斤之外,打開布包,每卷布的紙管里面填著泥塊,光是一個紙管的重量有2公斤,而布外面包著的黑色塑料袋重0.9公斤,相當于每卷布實際凈重要少3公斤。
唐先生說,在輕紡城里買了10年的布,還是頭一次碰到這樣的供應商。
經營戶自稱也是受害者
唐先生把相關情況反映到輕紡城司法所,司法所又找到門市部負責人吳女士。吳女士的回答卻是驚人的“直爽”。
吳女士說,唐先生來采購時,自己也跟他講明的,廣東來的貨,紙管有點重的。對外包裝的塑料袋的重量以及整卷包稱重失準。吳女士同時稱,這個布不是自己開發的,廣東市場拿來的布都是這樣的。她還說,她賣了10多年的布了,一直是這么操作的,大家都知道這是行規,從來沒人提出過異議。
吳女士說,這批貨是她從廣東市場進過來的,連包裝到重量,都是原封不動,自己只賺了每公斤約2元的介紹費,她還可以把進貨表給唐先生看。如果老老實實按凈重算,自己一分也沒得賺了。如果說冤,她自己也一樣是受害者。
做生意莫失誠信
本來,這次是唐先生嘗試性的采購,用來制作樣衣的。但由于出現了這個意外,唐先生不得不取消了2000公斤大貨的采購計劃。
輕紡城司法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市場經營戶之間競爭激烈,有時候,面對客戶討價還價,有的經營戶就不得不把價格往低里壓,以吸引客戶;但是在實際發貨時,又不甘心做虧本生意,便在計量上動歪腦筋。很多客戶知道內情,甚至默許這種現象,因此,導致類似情況愈演愈烈,甚至演成了經營戶所謂的“行規”。但實際上,經營戶的這種行為,與市場方倡導的誠信經營不符,同時侵犯了客戶權益,不但理虧,還得不償失。
就此,記者采訪了浙江德勝律師事務所的潘律師。潘律師指出,良好的市場經營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維護,恪守誠實守信的原則,是商家長遠發展的基石。經營戶侵犯了客戶的合法權益,還拿所謂的“行規”來搪塞,是不足取的,而是應該跟客戶協商,解決因此給客戶造成的損失。同時,作為中間商,她也可以向上家提出索賠,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紹興縣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