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中國恒天”的名字相繼出現在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的汽車重組案中,涉及載貨車、專用車制造等領域。更令人詫異的是,這些重組案中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地方政府部門的身影,甚至吸引了國際知名商用車企業的目光。
中國恒天集團是怎樣一家企業?有什么背景?它為什么要造汽車,又為什么能得到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和跨國公司的關注?
-神秘恒天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只要輕點鼠標,人們很快就能對一個陌生目標熟悉起來。在搜索引擎上輸入“中國恒天”4個字后,很多人發現,這家企業“有些來頭”。
中國恒天的全稱是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國有獨資大型企業集團,即人們常說的央企。
對于這樣一家央企,多數汽車界人士為什么如此陌生呢?原因很簡單,它的核心業務是紡織機械―――盡管在國資委的歸類中與一汽、東風等汽車企業同屬機械汽車板塊。
常常被人忽略的是,中國恒天早在3年前就進入了汽車制造領域。2008年4月,在國資委的支持下,中國恒天收購了深陷華源系債務危機的上市公司―――華源凱馬股份有限公司(凱馬B)的部分股權,進入輕型載貨車和柴油機制造領域。在中國恒天旗下,面臨退市風險的凱馬B很快就完成債務重組,恢復了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效益也顯著回升。
凱馬B發布的年報顯示,200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55.27億元,比2008年增長43.7%;營業利潤為1.7億元,利潤總額為1.97億元。其中,銷售載貨汽車10萬輛,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比2008年增長71.42%;銷售各類內燃機55萬臺,實現營業收入14.8億元,比2008年增長27.58%。
也許是“處理華源危機”的使命給中國恒天披上了“救火員”的外衣,很多人沒有想到,這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紡機大王”真會在汽車制造領域謀劃布局。
-加快布局
如果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中國恒天想做大汽車業務不是一天兩天了。根據2008年擬定的三年戰略規劃,載貨汽車等裝備制造業務是中國恒天戰略轉型的重要依托。
將凱馬B招至旗下后,中國恒天又于2008年10月與河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借中國恒天旗下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及結構調整之機,在鄭州共同推進載貨汽車建設項目。
2009年5月,在一場持續了約半個月的股權爭奪戰中,中國恒天溢價增持凱馬B股份,顯示出“絕不會放棄凱馬控制權和第一大股東位置”的決心。對此,該公司的一位高層人士曾明確表示,此舉是要“做強做大汽車產業。”
進入2010年后,中國恒天加快布局汽車產業,先后收購重組了鄭州宏達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河北利達特種車輛公司、湖北新楚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及江西百路佳客車有限公司,并加緊與東風汽車實現戰略合作。
-央企優勢
雖然中國恒天造汽車的業績還有待觀察,但作為央企,它擁有的部分資源優勢已經在一連串的布局中顯現出來。
首先,中國恒天做大做強汽車業務得到了國資委的大力支持。
據媒體報道,在介入凱馬B的過程中,中國恒天得到了國資委4億元的撥款。今年,國資委又將汽車業務確定為中國恒天的第二主營業務,重點發展商用汽車。
其次,中國恒天做大做強汽車業務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制定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劃時,一些省、市的地方政府將汽車產業作為重點鼓勵和支持的對象,其中就包括河南、湖北、江西等中國恒天布局汽車業務的地區。
由于中國恒天與一些地方政府發展汽車產業的愿望不謀而合,央企的身份又為它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地方政府的身影頻頻出現在中國恒天汽車項目中就不難理解了。
資料顯示,迄今為止,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汽車產業,中國恒天已與河南省及鄭州市政府、河北省邯鄲市政府、湖北隨州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控股百路佳客車也得到了江西省和南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作為“紡機大王”的中國恒天,將給汽車制造領域帶來什么?我們拭目以待。
伴隨著我國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各方投資汽車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進入新世紀以來,有不少業外企業相繼嘗試進入汽車制造領域,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作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恒天)為什么要進入汽車制造領域?有什么優勢和造車理念?在中國恒天集團百路佳客車重組掛牌暨新能源客車項目奠基儀式之后,中國恒天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杰對此作出了解答。
-為什么造汽車
在張杰看來,中國恒天進入汽車制造領域雖然有機緣巧合的成分,但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卻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他堅信,住和行是推動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數據顯示,紡織機械行業規模很小,全球年銷售額不過200億美元。中國恒天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紡織機械企業,年產銷規模與排名行業第一的企業差距不大。換句話說,紡織機械行業已經無法給中國恒天提供太大的成長空間。
這讓身為中國恒天“掌門人”的張杰感到不小的壓力。他告訴記者,作為原紡織工業部系統惟一的央企,10多年前進入國資委時,中國恒天的利潤排名第一,但如今已是倒數第二三名。“未來,國資委將只保留30~50家央企,如果不盡快調整產業結構,我們將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危險。”他說。
業務單一不僅制約企業發展,也影響企業抗風險能力。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我國紡機行業非常低迷,而2010年又出現了近20年來罕見的供不應求局面。據了解,國資委大力支持中國恒天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憑什么造汽車
自稱“不懂汽車”的張杰,談起中國恒天造汽車的優勢卻底氣十足。“日本豐田公司原來是做紡織機械的,印度塔塔集團也是紡織出身,轉型做汽車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說。
張杰從行業競爭特點、用戶需求、產品性能等角度,進一步分析了紡機企業造汽車的優勢。
首先,紡機與汽車同屬裝備制造業,都要求企業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更低的成本。張杰表示:“制造業有很多東西是共性的,我們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領域保持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對制造業有獨特的理解。”
第二,紡機與商用車都屬于生產資料,而且紡機對產品可靠性、穩定性、生產一致性的要求比汽車更高。“紡機不僅要做前后運動,還要做上下、左右甚至圓周運動。而且,紡紗器的轉速達15萬轉/分,遠遠高于汽車發動機。”張杰說,“與汽車不同,紡機基本上一年365天都不休息。”
-如何造汽車
有人注意到,中國恒天雖然重組了不少汽車企業,但并沒有對企業的經營班子做大的調整。“我們不懂汽車,不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我們的優勢在資源配置上,比如幫助企業拓展新的市場。”張杰表示。
上述這段話并不表明,中國恒天在汽車業務上沒有自己的原則和追求。張杰認為,低成本競爭是中國汽車業的悲哀。中國恒天要做的是利用全球資源和中國智慧,做出好的產品,在全球銷售。“用自己的技術做最好的產品,中國恒天在紡機行業做到了。”他說。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恒天的選擇是抓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對汽車而言就是發動機。“我們不會在整車上動太多腦筋,而要在核心技術上下功夫,做出世界上先進的發動機。”張杰告訴記者,中國恒天走的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發動機技術創新之路,目前試驗室樣機已通過專家評審,有望在今年10月與大家見面。
此外,張杰還將中國恒天汽車建設零部件配套體系的原則總結為“三化”,即通用件社會化、專用件專業化、控制件專門化。
“我們的目標是做性價比最優、最讓客戶滿意的產品。”張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