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行業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在原材料價格高漲的背景下,誰掌握了資源就意味著掌握了話語權。
內蒙古,理論上的羊絨基地,卻在與眾多“無競爭實力”對手的博弈中,顯得黯淡失色。一場關于羊絨基地的復興規劃正在內蒙古某市如火如荼地進行,他們要奪回本該屬于他們自己的話語權。
而最近,被稱為“軟黃金”、“纖維寶石”的羊絨價格一路飆升,更堅定了他們重塑基地的決心和信念。
“軟黃金”瘋漲
進入下半年以來,羊絨每噸的價格已從60萬元上漲到90萬元,漲幅達30%以上。與此同時,許多資金充裕的內地民間企業把目光瞄準羊絨業,紛紛轉行或擴大生產,國際羊絨原料需求的大幅上升,直接導致國內羊絨家紡價格上漲。
在鄂爾多斯家紡專柜,一件新款羊絨床品,標價2680元。銷售人員介紹,這個專柜中最便宜的一款羊絨被價格為880元,因為是前幾年的存貨,當時羊絨被的價格很低,所以價格便宜不少,而今年上市的新款價格大都在1200~2000元之間;在恒源祥家紡專柜,一件婚慶家紡8件套的價格是2380元,一般新上市的羊絨被也在1000~2000元之間,銷售人員說:“今年比往年平均每件價格高出200元左右。”
與此同時,駝絨價格也從10萬元/噸上漲到20萬元/噸,綿羊絨價格從4.8萬元/噸上漲到21萬元/噸,細羊毛價格從3.9萬元/噸上漲到5.2萬元/噸,與羊絨被相關的原料粘膠價格也從1.1萬元/噸上漲到2.2萬元/噸。整個羊絨被鏈條,從主材到輔料,每個環節都在瘋狂漲價。羊絨被這個本就屬于高端消費群體的寵物,更顯得曲高和寡。
有關專家在分析中指出,絨毛價格上漲原因有四:一是隨著經濟指數的回升,一些毛紡企業訂單有所增加,產銷勢頭趨好;二是內蒙古為解決農牧民賣絨難問題、保護和振興羊絨產業,出臺了羊絨臨時收儲制度,對今年羊絨銷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一些地區為保護生態環境而限制山羊發展,山羊存欄數量減少,山羊絨產量下降;四是一些無毛絨加工企業看好并炒作山羊絨價格,大量收儲山羊絨,導致短期內羊絨價格上漲超過預期。
羊絨材料上漲的原因可能千頭萬緒,但企業如何應對這種現狀需要深層次思考,是終端產品隨之漲價還是多措并舉消化風險?
鏈式擴張
記者在電話采訪多個羊絨家紡企業時發現,他們的應對措施不盡相同:有的降低單品數量,有的開發新款產品,有的在終端提價,有的提高進貨折扣點。這些措施大都殊途同歸,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
但在內蒙古鑫隆家紡公司董事長孫鳳琴看來,在不利因素的沖擊下,要想保持持續競爭力,必須鍛造好每根產業鏈條。
鑫隆公司,內蒙古家紡企業的典型代表,一直致力于山羊絨、綿羊絨、駝絨等原生態家紡產品的研發,要為消費者奉上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產品。
復興內蒙古家紡市場及重塑絮片基地正是孫鳳琴的創想。她并非站在企業的視角,而是站在整個絮片領域的高度,提出整體規劃設想,帶領整個羊絨行業從產品、渠道、推廣三個維度實現立體性跨越,實現“羊絨品牌”向“羊絨家紡品牌”的實質性升級。
她建議:一是控制羊絨原料,保持無毛絨分梳加工技術在國際、國內的領先地位,擴大精品羊絨條、羊絨紗等產品規模,盡快建成國內最大的原料收購和精品羊絨加工基地。二是推進羊絨深加工,重點支持發展羊絨家紡、羊絨絮片等高端產品。三是加強產業合作和市場化分工。要打造羊絨產業基地,必須加強各企業間的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同時,各企業要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進行分工合作,避免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四是發展羊絨配套產業。利用洗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發展生物有機肥產業;利用梳毛過程中產生的羊毛類固廢物,發展毛氈、襯布等輔料加工產業;利用羊絨產業已有的技術,發展相關的毛紡織、家紡及紡織機械加工、維修行業。同時參照國外市場的管理經驗與模式,加快建設集實體交易、期貨交易、網上交易于一體的交易市場平臺。
基于羊絨價格的正向波動,羊絨家紡產業要想保持健康發展,保持羊絨原有品質是關鍵,提高高檔產品研發、豐富羊絨制品是主攻方向,擴大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