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產品質量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服裝的顏色質量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將耐光汗色牢度納入了服裝產品質量考核范圍。由于我國紡織品的耐光汗色牢度試驗方法標準剛剛經過修訂,新舊兩個版本標準的內容(舊標準GB/T 14576-1993)變動較多,試驗條件變化也很大,若檢測結果有偏差,對標準的控制作用會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影響到產品的出口。因此,本文通過對同一試樣采用新舊標準測試后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現行的國家和行業產品標準的具體運用來討論和分析。
經過對新舊兩個標準比較發現:對曝曬條件(輻射量和溫濕度等)的規定未發生變化,所以試驗采用的曝曬條件(輻射量和溫濕度等)相同,其它操作按照兩個標準的相關規定進行試驗。
1試驗
1.1 試驗設備、材料及試劑
設備:耐日曬牢度試驗儀(ATLAS CI3000+)。
試驗材料:標準摩擦試驗用白色棉布,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以下簡稱變色灰卡),藍色羊毛標樣(以下簡稱藍標)。
試劑:L-組氨酸鹽酸鹽一水合物(C6H9N3O2?HCl?H2O), 氯化鈉,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NaH2PO4?2H2O), 無水磷酸氫二鈉Na2HPO4, 磷酸氫二鈉二水合物(Na2HPO4?2H2O ), 磷酸氫二鈉十二水合物(Na2HPO4?12H2O ), 乳酸(USP85),氫氧化鈉。
1.2 試驗方法
1.2.1曝曬條件
燈管的輻射量E為1.1 W/m2 ?420 nm,黑板溫度(BPT)為45℃,相對濕度(RH)為50%,倉溫(CHT) 26℃。
曝曬終點的確定:當4級藍標的變色達到變色灰卡的4~5級時終止曝曬。
1.2.2試液配方
表1 新舊標準各試液的配方
成分 |
GB/T14576-1993方法B |
GB/T14576-2009 |
|||
酸性汗液 |
堿性汗液 |
酸性汗液1 |
酸性汗液2 |
堿性汗液 |
|
L-組氨酸鹽酸鹽一水合物(C6H9N3O2?HCl?H2O) |
0.5 g/L |
0.5 g/L |
0.25 g/L |
0.5 g/L |
0.5 g/L |
氯化鈉 |
5 g/L |
5 g/L |
10 g/L |
5 g/L |
5 g/L |
磷酸二氫鈉二水合物NaH2PO4?2H2O |
2.2 g/L |
? |
? |
2.2g/L |
? |
無水磷酸氫二鈉Na2HPO4 |
? |
? |
1 g/L |
? |
? |
磷酸氫二鈉十二水合物 (Na2HPO4?12H2O ) |
? |
5 g/L |
? |
? |
5 g/L |
乳酸(USP85) |
? |
? |
1 g/L |
? |
? |
pH值 |
5.5±0.2 |
8.0±0.2 |
4.3±0.2 |
5.5±0.2 |
8.0±0.2 |
注:用0.01 mol/L的氫氧化鈉調節pH,(酸性汗液1不允許調節pH)
1.2.3棉貼襯的使用情況及帶液率
用舊標準試驗時需在樣品下墊6塊棉貼襯,使試樣和棉貼襯的帶液率都為(100±5)%。但在新標準中將貼襯改為防水白板,試樣的帶液率仍為(100±5)%。
1.2.4結果評定方法
GB/T 14576-1993的B法是采用與試樣同步曝曬的1至5級的五塊藍標對試樣進行評級;而GB/T 14576-2009的評級是采用變色灰卡。
1.3 試驗結果
按照新舊標準試驗所得的部分試樣結果見表2。
表2各試樣在新舊標準條件下的測試結果
試樣編號 |
測試標準 |
GB/T 14576-93 B法 |
GB/T 14576-2009 |
|||
試液 |
酸性汗液 |
堿性汗液 |
酸性汗液1 |
酸性汗液2 |
堿性汗液 |
|
1 |
蔚藍 |
3~4 |
3~4- |
4 |
4~5 |
4 |
2 |
紅 |
4- |
3~4 |
4~5 |
4~5 |
4~5 |
3 |
粉紅 |
3 |
2 |
4 |
4 |
3~4 |
4 |
紫 |
3~4 |
2~3 |
4 |
4 |
3~4 |
5 |
黑 |
4 |
4 |
4 |
4~5 |
4~5 |
6 |
深啡 |
4- |
3~4 |
4 |
4~5 |
4~5 |
7 |
金黃 |
4 |
4 |
4~5 |
4~5 |
4~5 |
8 |
墨綠 |
3 |
3 |
3-4 |
4 |
4 |
9 |
灰綠 |
3~4- |
2~3+ |
3 |
4 |
3~4 |
10 |
寶藍 |
3~4+ |
2~3 |
4 |
4 |
3~4 |
11 |
橙紅色 |
4~5 |
4~5 |
4~5 |
4~5 |
4~5 |
12 |
棕紅 |
4 |
4 |
3 |
4~5 |
4~5 |
(注:總試驗樣品數為80個,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其它68個試樣的具體結果不再在上表一一列出,但仍以統計數字在表3中列出)
表3 新舊標準的結果差異程度比較
試液種類 |
新標準的結果比舊標準的結果高0級的樣品個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
新標準的結果比舊標準的結果高0.5級樣品個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
新標準的結果比舊標準的結果高1.0級樣品個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
新標準的結果比舊標準的結果高1.5級樣品個數/占總數的百分比 |
酸性汗液2 |
21/26.3% |
42/52.5% |
17/21.2% |
0/0% |
堿性汗液 |
10 /12.5% |
24/30% |
37/46.2% |
9/11.3% |
2討論
從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新標準GB/T 14576-2009對同一試樣進行檢測及評價,無論是酸性試樣汗液2還是堿性汗液,所得到的結果大多比采用舊標準的測試方法B所得的結果高。用新標準的酸性汗液2測試所得的結果比用GB/T 14576-1993中的方法B所得的結果高半級的試樣數為42個,達52.5%;高1級的樣品為17個,占總數的21.2%;而用堿性汗液試驗時,新標準測試所得的結果比舊標準的測試結果高1.5級的比率也達到了11.3%。
經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以下兩個方面:
1)新標準中采用防水白板代替了六塊棉貼襯,樣品在試驗期間處于高濕潤狀態的時間較短,因此樣品表面的染料受濕度的破壞較小,也就是說試樣的實際帶液率降低了,減少了干燥后汗液內物質的積蓄,因而使新標準的耐光、汗復合色牢度結果比舊標準的測試結果偏高。
2)結果評價方法的改變導致結果的不同。新標準規定采用變色灰卡來評定試樣的耐光汗色牢度級數,而舊標準則采用與試樣同步曝曬的藍標進行評級,新舊標準的結果不存在相關性。因此,這又牽涉到四個問題:一是標準物質各級之間色差的跨度問題。經過觀察和測量發現,曝曬后的5級藍色羊毛標準和4級的色差跨度很小,而1~3級藍標的各級間的跨度較對應級數灰卡的色差跨度要大,因此用變色灰卡評定的試樣變色級數就會偏高。二是標準物質的動靜態的問題。新舊兩個標準曝曬的終止條件均是將4級藍標曬至變色灰卡的4~5級為曝曬終點,這說明兩個標準的曝曬量一致。但無論采用人眼或儀器來判斷,對曝曬終點的判斷均存在較明顯的時間差。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目光判定的誤差相對儀器來說更大一些,其曝曬時間誤差可達30%左右。若采用變色灰卡評級,因變色灰卡的各級色差恒定,但試樣的變色隨曝曬時間的增長或變短,這就會產生評定結果偏低或偏高的問題,而采用同步曝曬的藍標來評級則會避免或減少這種差異。三是藍標的穩定性和均勻性的問題,即曝曬總量的問題。由于標準規定曝曬終點是藍標4級曬到變色灰卡的4~5級,但不同生產商、不同批的藍標,在暴曬時間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除4級藍標外,其他級別的藍標批與批之間均存在差異,因此試樣的褪色程度也會有些差異,這導致采用變色灰卡評級所得的結果也有所不同。第四是評級時心理感受問題。由于變色灰卡是中性灰,不帶彩度,而藍標帶有彩度。在評級時,色彩的轉換或多或少地對評定結果產生一些影響。
從表2還可看出,即使采用同一測試方法和相同的曝曬條件,用不同的酸性汗液對同一試樣進行測試(如用酸性汗液1和酸性汗液2)時,所得結果差異也較大。即用酸性汗液2進行試驗所得的結果一般會明顯低于酸性汗液1的結果,且相當一部分試樣都會低0.5級及以上,有些甚至還會相差1級或1.5級(如試樣9和試樣12)。這說明汗液的組分不同,對試樣的檢測結郭影響也較大。這種現象的原因在許多資料上已經闡述:主要是由于酸性汗液1中含有乳酸這種弱還原劑所致。在日光的照射下,由于光致還原作用,偶氮類活性染料染色的紡織品因染料的化學鍵發生斷裂而使織物褪色。
3 結論
結合上述討論的情況及目前現行國家產品標準和行業產品標準的實施情況來看,新的耐光汗標準修改與目前的產品標準存在沖突:如FZ/T 73007-2002和FZ/T 73008-2002兩個標準的光汗色牢度的指標值原來是3級,經過從我司的檢驗數據庫的隨機抽調數據發現:企業按GB/T 14576-1993測試并按送檢到我司的樣品合格率約68%,而按照現行的GB/T 14576-2009進行測試,按≥3級為符合時,合格率達到了86%。同時發現,若按新標準的規定檢驗,一等品的耐光汗色牢度指標值相比原標準降低了2~3級,這樣相同產品的色牢度合格率竟然達到了94%。也就是說,該產品標準的這一指標值已經喪失了實際意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制訂標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試驗方法的變更對測試值大小的影響,從而導致方法標準與產品標準的脫節。
在制訂產品標準時,應充分考慮標準的技術參數改變引起的檢測結果的變化,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對與耐光汗色牢度相關產品的標準進行修訂,以便使產品標準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 周理杰 梁小焰 謝火勝 汪福坤 中國纖檢)